“科普医生”杨秉辉:医生做科普是一种责任

14.12.2014  09:09

  东方网记者解敏12月13日报道:今天,2014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举行颁奖典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秉辉教授凭借“医务人员在健康科普中的责任”项目获得本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身边的绿色化学、航海文化科普、《趣味科学丛书》、大众医学手机版等36个项目分获科普贡献、成功、传媒奖。这是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也是上海首个市级科普类奖项。

   通过科普预防疾病将知识成果传播到千家万户

  近千篇医学科普教育文章、600场健康讲座、连续5年参与“科普进校园”、深入社区常年免费进行健康宣讲。无论在医务岗位上、担任中山医院院长期间,还是退休后,40多年如一日从事医学科普工作......这位神奇的“科普医生”就是原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教授。

  杨教授常年致力于“以预防为先导”的科学普及工作,将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向前推进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民众的健康正面临着大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威胁。这些疾病很多情况下会伴随一个人的大半辈子,而防治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多年来,杨教授通过发表科普文章,主编科普图书和主持电台医药节目,为大众普及预防知识。科学普及工作的受众面广,通过科普,专业领域的医疗健康知识就能让更多的人获知。杨秉辉说“一场科普讲座、一本科普书籍能够救的人数或许远远超过医生在手术台上救治的病人。

   养生也要遵循科学依据:“晚上吃得少”存在误区

  现今民众普遍注重养生、热衷养生,网络平台上各类养生知识常常被广泛转载。但在日常科普中杨教授也发现了许多科普信息缺乏科学依据,有些旧知识也早已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杨教授举例说,那句被很多人奉为养生秘笈的“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就存在一定误区。如果还生活在依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挣饭吃而食物偏偏又不够充足的年代,这句话无疑算得上是最有意义的小建议,能帮助你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劳动强度改变了,饮食习惯也得随之调整。有不少人更愿意在宁静的夜晚从事脑力劳动,选择夜间运动的白领比例也逐年增加。但有人就是盲目地遵循了“晚饭吃得少”的养生信条,甚至还有年轻人选择不吃晚饭,导致长期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杨教授解释,热量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从热量吸收上来看,凌晨6点30分和晚上8点20分毫无区别。饿着肚子睡觉反而会干扰正常睡眠。如果晚上运动了或有高强度的工作,上床前最好适量吃点东西;尤其对中老年来说,一顿富含蛋白质的晚饭或一杯乳清蛋白奶都能为你的身体提供合成肌肉所需的营养成分。

  科学普及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就像临床医疗需要询诊一样,科普也要根据民众最现实的需求对症下药。

   科普工作期待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杨教授说,所谓的“神医”、“神药”层出不穷,可见普通民众健康素养依旧亟待增强。医学科学的强大,不仅表现在临床上,还表现在它是否能够被公众理解和掌握,从而变为人们的常识。有人把刚刚诞生的科学技术成果,比作“仅仅是一粒可以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而只有当它被公众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它才有获得丰收的希望。公众的理解,就有赖于各种途径的宣传普及。让广大人民学会用科学知识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的新任务。

  退休后,科普几乎占用了杨秉辉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时间。一线年轻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大,强度高,自己也有过最直观、深切的体验。但他还是期待着能有更多年轻、新鲜的血液补充到科学普及的队伍中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医生、医疗机构通过开设个人微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来与普通民众、患者面对面,将更多的健康养生知识更大范围地向民众进行普及,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