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让写“硬科幻”更艰难

18.09.2016  18:40
  “大刘”来了。在昨天的2016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与观众来了场亲密对话。
   科幻每天都在发生
  距离《三体》第三部出版已过去了6年,刘慈欣什么时候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始终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刘慈欣却说:“想要推出作品,是越来越难了。
  用刘慈欣的话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奇迹不称之为奇迹”的时代,每天都有新技术发生,每天都有创意产生,并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这些新技术和创意很快就能被成千上万的人知道。
  很多人认为科幻作品有预言现实的作用,刘慈欣却表示,科幻其实是走在现实的后面———科幻作者其实是从实验室中、尚未普及的科学技术中汲取灵感,并用想象力将这些技术的未来可能性排列组合起来,人们之所以觉得它能预言未来,是因为科幻作者把各种可能性都列了出来,总有几个“”对了。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说,随着技术在实验室中的时间越来越短,技术创想类型的科幻作品创作自然越来越难。就像是一个包袱还没抖掉,读者就已经看到里面装了什么了。为此,刘慈欣曾经把已经写完的作品完全作废。“回过头去看看,突然发现这个点子别人已经想到了,自己就觉得索然无味。”刘慈欣说。
   为科幻创作多找一个角度
  “大刘”还未到,现场就已经坐满了人,甚至展台的楼梯上都坐满了人。不过许多人只是“三体迷”并非“科幻迷”,当姚海军提到世界幻象文学大奖“星云奖”和“雨果奖”双料得主刘宇昆的一部短篇小说时,观众席上交头接耳:“刘宇昆是谁?
  中国科幻作家连续获得“雨果奖”让人欣喜,同时也给人一种科幻蓬勃发展的印象,不过要称现在为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还言之尚早。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被誉为美国科幻界的“黄金时代”,是那时每年有上千部科幻作品问世,而据姚海军统计,去年我国发表的原创科幻长篇小说为28篇,短篇数百篇。
  但许多年轻的新作者,为科幻故事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陈楸帆的短篇小说《巴鳞》,一改刘慈欣式的宏大叙事,以“科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从一位科学家与异域生物和父亲间不同的交流方式切入,展现出现代人身上的沟通困境。姚海军认为,尽管技术创想式的科幻写作会变得越来越艰难,但科幻的外围层次会越来越丰富。
   科幻迷年轻是我们的优势
  昨天的对话上,2017年第75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席克里斯托·赫夫表示,现在在美国,看科幻的人年龄比较大,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从影视、游戏中了解科幻作品,她很高兴看到中国科幻小说的主力阅读人群是青少年。刘慈欣也表示,中国科幻迷的年纪小,这是我们的优势。
  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多栖方向发展也已成为趋势,据《三体》电影出品方、游族影业总裁张大伟介绍,除了今年的舞台剧和明年的大电影,《三体》 的电视剧和手游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江波是刘慈欣之后新生代作家中少有能写宏大题材的作者之一,据透露,他的讲述人类进入宇宙时代的《银河之心》三部曲已经被多家影视公司相中,有望搬上屏幕。(记者 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