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开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新征程 【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我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 多措并举推动创新发展

15.11.2017  02:40

    11月10日,学校2017年科技创新大会在逸夫楼报告厅隆重召开。大会现场,宾客云集,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会上,学校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揭牌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为3个交叉研究院和15个科研创新团队授牌,研究部署学校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徐汇区区委书记鲍炳章,徐汇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山州,徐汇区副区长陈石燕,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虹鸣等嘉宾莅临大会。校领导杜慧芳、曲景平、陈麒、沈志超、钱锋、吴柏钧、刘昌胜、辛忠、胡宝国、轩福贞,各职能部处、学院、重点科研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等300多人参会。大会由刘昌胜主持。

    杜慧芳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杜慧芳指出,华理建校65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实业中坚、行业翘楚和国家栋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上海市、徐汇区的大力支持。

    杜慧芳表示,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华理肩负着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和贡献力量的历史使命,相信在教育部、上海市、徐汇区的进一步关心和支持下,华理人将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中,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强盛的伟大梦想。

    曲景平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取得的各项成果,对全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

    曲景平就进一步做好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了4点要求。一是做大总量。要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强做大学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总量。二是优化增量。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新的科研领域布局,优化科研方向,做到选择重点,集中支持。三是提高质量。要始终坚持创新和引领,强化研究质量、原始价值和实际贡献,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四是汇聚力量。要坚持科研育人,加强科研诚信与信用体系建设,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造就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营造一流文化。

    鲍炳章在讲话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鲍炳章表示,徐汇区和华理签署区校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同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同推动华理世界一流学科和徐汇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两个一流目标的实现。陈石燕和刘昌胜代表双方签订了区校合作框架协议。

    李虹鸣宣读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同意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复函》,希望华理科协成立以后,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学校发展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的贡献。杨建荣和曲景平共同为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揭牌。

    雷朝滋应邀作了题为“高校科技工作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的大会报告,从新时代新思想,对标十九大找方向;服务战略需求,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引领原始创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秉持科研育人,全面提高培养能力等4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工作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系统分析,并对华理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做好科研育人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刘昌胜作了题为“坚持改革创新,开创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学校科技工作“十三五”开局情况,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问题,详细指出解决对策并部署了2018年重点工作。吴柏钧作了题为“不忘初心,创新引领,建设华理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学校人文社科“十三五”开局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详细指出学校特色人文社科的建设思路和目标策略。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建和作了题为“协同创新争先锋,道器合一铸辉煌”的评估总结报告,分三个阶段回顾和总结了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迎评过程,分享了获评“优秀”的经验。

    为对接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学校集聚全校优秀科技资源,促进跨学科交叉联合开展科研工作,组建成立了“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现代能源技术研究院”“生命健康研究院”三个交叉研究院和“动态化学与分子工程”“纳米材料化工”“炼化一体化智能优化制造技术”等15个科研创新团队。曲景平为交叉研究院授牌,雷朝滋为科研创新团队授牌。

    “十三五”开局以来,我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事业发展明显进步:科研经费总量进一步增加,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创新研究群体、3名“杰青”、9名“优青”的立项,参与承担1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SCI论文数稳定增长,2016年卓越论文比例达到55.7%,在全国卓越论文数TOP30高校中排名第二,11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知识产权管理更加规范,获2016年度“上海高校技术合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事业单位”称号;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新增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等7个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5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和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2016年与10余家企业签订重大合同,合同总金额超1亿元;学校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自然指数排名、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等榜单上表现抢眼。

    针对全校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绩,大会进行了隆重表彰,钱锋宣读了表彰名单,陈麒、沈志超、辛忠、胡宝国、轩福贞等校领导分别为获奖的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化工学院赵玲教授、化学学院王海丰教授、社会学院何雪松教授作为获奖教师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本次科技创新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全体华理人明确了在新时代肩负的科技工作使命,进一步凝练了学校科技工作目标,丰富了学校科技工作内涵,全面开启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