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这些热词你需要知道
编者按:9月22日至25日,中国气象局接连召开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和2016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要求,对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和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研讨和部署。会上,“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智慧气象”“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放管服”等成为广受关注的高频热词、关键词。深刻理解这些热词是落实大会精神的前提,这些热词都有哪些含义?小编带您一起回顾盘点。
热词之一: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在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上,与会人员谈论最多的是如何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筑牢科技创新支撑气象现代化的根基;要进一步把科技创新摆在气象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其实,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气象局长期以来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早在2007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就提出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思路以及将科技和人才作为“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和人才强局战略,并下发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2009年,印发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2年)》,编制了四大气象研究计划。2014年,印发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启动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5年,又提出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气象事业发展理念。随着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气象科技创新迈入“快车道”。
延伸阅读:
一张图了解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
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5tgmb/201610/t20161011_332772.html
热词之二: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是中国气象局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级现代化的“旗舰”工程,因此备受瞩目。郑国光在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持续深入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着力破解气象业务核心技术难题;要围绕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坚定不移地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要按照“三个面向”要求,围绕发展智慧气象,拓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的内涵;要更加注重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成果的转化应用。
2014年,中国气象局启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突破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明确“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三大攻关任务,汇聚优势资源,实施协同攻关,力求实现重大核心业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气象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工程的实施,例如组建了三大任务攻关团队,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
延伸阅读:
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410/t20141030_265583.html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网
如何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和成果转化?与会人员纷纷建议着力解决“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郑国光强调,要在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上下功夫,通过政策引导,增强成果转化动力;要深入研究国家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配套政策,探索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促进科技成果主动向业务平台转化;要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下功夫,加快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立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制度,支持国家级主要业务领域和局校合作重点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服务能力铺路搭桥。
何为“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7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把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可见,要解决“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完善政策引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使科技成果真正“用起来”。为此,中国气象局已出台《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办法(试行)》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
延伸阅读:
李克强:以深化改革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05/t20160530_312703.html
热词之四:“放管服”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为科研人员“松绑”,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展开讨论,聚焦“放管服”。
何为“放管服”?在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郑国光在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化气象科技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气象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就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要积极推进气象科技管理的“放管服”,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将科技管理重心放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上。
在2016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做好科技管理的“放管服”工作,进一步向创新主体放权,为科技人员松绑助力,调动和激发创新活力;积极发挥气象行业主管部门在创新需求凝练、任务组织实施、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强化行业科技关键任务部署,推动科技资源在各类创新主体的优化和高效配置;完善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建设高水平气象科技智库。
延伸阅读: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05/t20160531_312807.html
热词之五:“三个面向”
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面向需求才有意义。在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上,郑国光强调,要按照“三个面向”要求,围绕发展智慧气象,凝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拓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内涵,着力加强气象基础研究,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储备。
何为“三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因此,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加强气象科技供给,着力服务气象业务服务主战场。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技成果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惠及公众,推动社会发展”。
热词之六:智慧气象与“四大体系”
在2016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上,发展智慧气象,构建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是研讨的焦点。
郑国光在总结会议成果时指出,会议对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有了更加广泛的共识,要努力发展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智慧气象,推进气象与科技、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让“智慧”贯穿于气象现代化的全过程、各环节,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现“智慧”特征。
会议指出,要紧密围绕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目标,坚持服务引领和科技引领,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力量,统筹推进“四大体系”建设。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主线上来,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推动发展智慧气象和构建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落地生根。
何为“四大体系”?它是指以信息化为基础,建设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以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显然,“四大体系”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智慧气象与“四大体系”是何关系?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贯穿于新时期“四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顺应了科技变革潮流,契合了以气象信息化带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体现了气象现代科技的基本特征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延伸阅读:
许小峰解读推进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的意见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09/t20160927_323579.html (责任编辑: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