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中华大典·天文典》即将出版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大典》之《天文典》(5卷)终于付梓。专家表示,这部1000多万字的巨著跨越千年,汇编、甄选了中国历代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天学记录,再现了中国辉煌的天学遗产。
《中华大典·天文典》项目启动于2008年,是1990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的《中华大典》项目的一部分。《中华大典》是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分为24个典,共8亿多字,所收的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历史、农学、林学、医学、药学、地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各门学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可以和明朝《永乐大典》相媲美的中国古典文化集成。《天文典》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负责编纂,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担任总主编,,包括《历法分典》、《天文分典》和《仪象分典》三个分典,编纂耗时8年,实际出版字数达1096万字。
《天文典》各分典按文献年代从早到晚排列,编纂者把我国1911年以前历代典籍中含有天文历法内容的资料摘录出来,提取出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了标点和科学分类,使分散的材料得以系统化;同时,《天文典》将板刻、手抄等形式的古籍转化为现代排版方式,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为后人继承、利用各类中国古代天学遗产,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史料库。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于皇家来说涉及到政治、王权、星占,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又和农业、气候息息相关, 一个人如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往往被认为是很有学问的人。那么在没有古代天文星占的政治背景、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编纂《天文典》有什么用处呢?
江晓原教授介绍说,虽然天体演变要经历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古代记录的天文现象科学性、准确性又较差,但仍然可以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上世纪4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证实,金牛座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恒星演化晚期星体剧烈爆炸的现象)的遗迹,这次爆发在中国古籍中也有非常详细的记载。随着射电天文学兴起,研究者随后在蟹状星云、公元1572年、公元1604年的超新星遗迹中都发现了射电源。所以大家猜想,超新星爆发后可能会形成射电源。但超新星爆发非常罕见,几千年才能有那么一次,所以这个猜想一直也没有被证实。1955年,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通过考订从殷商时代到公元1700年间共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发表了《古新星新表》,在古代天文记录中寻找到了“超新星遗迹”,为超新星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天文典》5卷本的编纂,不单是一个资料的汇集过程,它还意味着典籍梳理、删繁就简、标点句读、知识考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古代浩瀚天学资料的整体把握和重新理解,这对今人来说无疑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今5卷本得以完美呈现,它是古人非凡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今人为传承文化垒基造石、坚韧付出的见证。
江晓原教授表示,《天文典》的编纂不仅可以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并且还能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来源:科学网 2015.11.12
原文: 《中华大典·天文典》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