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突破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疆界 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在沪举行
新闻中心讯 10月26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在上海东郊宾馆会议中心紫金厅举行。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围绕“拓展认知的疆界”这一主题,就当今时代科学发展最具吸引力的重大领域展开讨论。
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宾国代表,俄罗斯总统顾问富尔先科(Andrey A. FURSENKO)出席了论坛并作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和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何子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被誉为“国际生物信息学之父”的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五院院士”)Michael Waterman,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先后在未来科学分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论坛由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玉良主持。
张先恩认为,科学需要长期积累。古希腊自然哲学、逻辑学和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数学成为认识宇宙的重要工具,16世纪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随后经典物理学三大支柱(牛顿力学、电动力学和热力学)和现代物理学两大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无不借助于精密的数学推演和试验观察验证。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是数学现代应用的范例。科学先导者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思想家,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观点,思考和探索宇宙和自然界最基本的问题。中国有辉煌的古代科技成就,但历史的原因,近几百年严重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长足发展,已经大大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产生世界一流成果的频率明显增加,但要成为创新性国家,还任重道远。无尽的前沿,无尽的探索,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进程,新科技革命已经发生,中国将不会再失去机会。
杨雄里发表了《关于脑科学前景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说,科学家还不具备同时检测大群神经细胞的各单元的工具和技术,这是脑科学研究的鸿沟。他期待科学家发展新的标记技术,记录每个神经元的每个冲动,进而把这方面研究扩展到对人类的研究,这将使科学家在探索脑奥秘中跨越鸿沟。
何子山以《宇宙的起源》为题作了报告。何子山介绍了从哈勃发现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到现在科学家们探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和“种子黑洞”等有关宇宙起源的重大历史发现。他认为,天文学是以观测为依据的科学,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依赖于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何子山表示,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大洲可以在天文科研领域独立出来,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我很高兴中国已经加入了30米望远镜(TMT)计划”。
怀进鹏表示,大数据是当今的热词,已得到国内外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数据已成为继人力、资本之后一种新的非物质生产要素,蕴含巨大价值,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一方面,大数据对揭示规律、预测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规模大、多样化、变化快等特点对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大数据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为数据到知识的转换和人类智力活动规律的提炼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辅助以创造人脑智能为目标的“机脑工程”,实现大数据到泛智能的跨越。他说,“基于数据的科学可以使机器更聪明,让社会更理性”。
Michael Waterman主要介绍了数学科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基学在过去数年里面交融的趋势。他指出,生物科学现在不仅仅只是一个传统科学,还是一个大数据科学,没有计算科学,生物科学现在绝对不可能成型。“我们必须要去合作”,Waterman强调,“生物不仅仅是只是一个数据科学,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有很多在电脑科学方面、统计方面的培训人,都有可能参与到生物学中,他们不是生物学家,但是他们可以参与到生物学中互动,这是更好的机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科学领域越来越呈现高度复杂和高度融合的趋势,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显得异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型先进仪器和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成为开展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使得未来科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开展国际合作。同时,为适应未来科学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使他们能够有勇气、能力和担当面对日益复杂的科研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