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协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当前,大学毕业生总量、就业人数虽不断增加,但总体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同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通过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引导、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如何加强协同、真正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作出很多的努力。
内外因素影响下的创业困局
国家有关部委及各省的相关调查报告都充分显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一数字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10倍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14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共青团中央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不少大学生也加入了青年创业的大军。然而,面对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状,亟待需要尽快建立健全高校、政府和社会协同合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系列政策。
在我看来,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大学生创业者素质问题。素质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讲,创业素质更是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掌握创业素质、能力以及怎样提高执行力就成为他们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其次,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在于缺少资金与经验。由于大学生信用档案没有与社会接轨,导致他们融资借贷困难重重;由于缺少经验,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考验。此外,大学生贷款、工商注册、创业服务公共平台缺乏,也是导致创业成功率偏低的原因。
第三,大学生创业环境不佳。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企业。这里所说的创业环境大致可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主要体现在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环境,如创业政策是否优惠、创业培训是否到位、创业平台是否完善、创业手续是否便捷等;内部环境主要在于创业者自身是否能够脚踏实地、关注细节,一步一个脚印地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依然不够。
三方机构应有所作为
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完善政策。在这一工作中,三方机构都应该有所作为。
在政府层面,政府要在政策上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大展宏图。
应该说,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依旧存在,那就是国家贷款的审批弊端。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对此,各级政府亟待制定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将国家九部门的通知精神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管理和帮助。
在高校层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籍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属于挑战性高、技术含量高、淘汰率高的“三高”行业。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毅、果断的品质和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团队意识等。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非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要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有完整创业计划的学生暂时休学。高校还应积极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此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
在社会层面,社会机构要提供培训、统筹资源,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服务企业、行业协会等要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多种方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支持创业大学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风险基金。社会机构也要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要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辅导相结合,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要制定并完善创业经营场所租金补贴办法,尽可能减少创业大学生资金短缺的困难。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3-12 第7版 | 作者:钱锋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3/29791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