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科学家妈妈“玩转”厨房里的科学[图]
博士后妈妈童心未泯,常和儿子一起将家里厨房变成有趣的实验室
王永亭告诉家长:“科普就是要在孩子心里埋下好奇的种子”
紫甘蓝汁是神奇的“酸碱指示剂”,加白醋会变成粉色,加小苏打水则变成了蓝色;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色的食用色素,热水里的红色舞跳得更快;不同品种的土豆切开后,变黑的时间也可能不相同……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王永亭博士开张已有3年多的“科学小厨房”工作坊里,这样的食物和科学相结合的好玩知识有很多。
3年里,她的“科学小厨房”定位在6-12岁的孩子身上,不仅走进沪上社区,走南闯北去过广州北京,这周一还正式作为一门拓展课程,开进了世界外国语小学PYP部。
和孩子一起在家玩科学
王永亭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现在是拥有一双儿女的母亲,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做博士后。在美国深造的时候,她就爱在家和儿子一起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当时的厨房是开放式的,厨房的功能特别多,尤其是,餐桌是家里最有活力的地方,可以吃饭,可以看书,也可以变成‘实验台’。”王永亭说,其实,她一直童心未泯,有些厨房里的生物化学反应不光儿子觉得有趣,她也觉得很好玩。“每样厨房里的食材、调味料,我总是想着能不能变出点好玩的事来。”
王永亭说,小孩子天生是非常好奇的,比如,她的女儿到了七八个月可以爬行探索的时候,每路过一个有盖的瓶子总想打开来看个究竟。“但是,因为外界的种种原因或缺少引导,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变得不像原来那么爱问为什么了。如何保护这种好奇心,就需要家长和他一起去探索。”
用白醋和小苏打模拟火山
2008年,王永亭举家搬回上海,但是,“科学小厨房”却没有“停业”。回国后,她和以前一样,喜欢带孩子去参观科学场馆,参加科学活动,但是,她发现,国内针对儿童的科学教育项目和科学活动并不多。“我能做点什么?”于是,王永亭在偶然的机会加入了民间科普团队科学松鼠会后,就和其他的科普爱好者一拍即合,尝试着把这个原本只在家里试验的科学“私房菜”,变为面向公众的科学“甜点”。
至今,王永亭仍记得她的第一场“科学小厨房”活动。当时是2011年的4月,她带着自己的科学“厨具”和“食材”走进上钢新村活动中心时,其实心里并没有底,不知道这样的一种形式会不会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她教孩子们边烤小蛋糕边观察制作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还用白醋与小苏打自制了小火山。没想到,第一期“科学小厨房”收效良好,孩子们全都被吸引了,有的要了配方说要回家去试制,有的临走前追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给了王永亭很大的鼓励,也成为她坚持的动力。
不一定要让孩子100%弄懂
在世外小学的新课程《科学小厨房》里,王永亭以“科学家妈妈”的身份为孩子们策划科学游戏。王永亭说,70分钟的课程里,她会和其他几位妈妈先和孩子一起制作一种食物,随后会围绕当堂课所制作的食物的相关原理进行科学实验。“前几节课,我设计的都是最经典的厨房实验。”在周一的第一堂课里,小学生们体验的“麦芬与酸碱中和实验”里,利用做红薯麦芬时的必备品——泡打粉来讨论二氧化碳气泡的产生与麦芬的口感,并制作模拟火山。
王永亭说,在上海,其实活跃着一群像她一样热心儿童科普的人。“科普就是要在孩子心里埋下好奇的种子。我开办‘科学小厨房’的初衷不是让他们100%的弄懂,只是让他们拥有好玩的科学体验,更要让他们的家长了解,科学教育可以很简单,利用身边的材料就可以开始了。”
现在,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妈妈还是《少年科学》的专栏作家。未来,她还希望能把自己的这些可以在家做的“科学厨房实验”集结成册,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在家带孩子“玩科学”。
王永亭回国以来,还一直通过一对一助学等方式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她资助的学生中有的已经在读大学三年级。“我的科学活动有些是完全免费的公益活动,有些是收取材料费的公益活动,还有些是公益募捐活动,所以,有时候会得到一些收益。我把这些都用于助学或支教。无论是科学,还是公益,都希望能用自己一点力量,让世界更美好。”
来源:《新民晚报》 2014.09.17 第B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