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报|访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言语听觉科学博士生导师刘巧云 聋孩康复市场催生“抢救性工程”创业

30.10.2014  11:58

健康服务产业是未来中国创业的热点之一,其中聋孩康复市场需求更是巨大。如何借助助听器、人工耳蜗重塑听力或实施补偿?如何采用科学方法让聋孩更快和清晰流畅地发音?早在2004年,一场对聋孩施行“抢救性工程”的创业史就已经开始了。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筹备“聋健合一”的小小虎幼稚园、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言语听觉科学博士生导师刘巧云。刘巧云及其团队“不追求空洞理论,也不作秀,而是以实用的东西解决问题”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最初的创业之路。

    刘巧云其人:

   不争论、不质疑,用行动医治聋孩

  初秋,刚刚给本科生授完课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副主任刘巧云博士,在校园一隅匆匆走出电梯迎向记者。就在不久前的言听康复学科暨小小虎幼稚园十周年庆典上,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言语听觉科学博士生导师,她刚刚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言语听觉康复科学杰出贡献奖。

  说起自己的专业,刘巧云语气温婉地回溯起自己的学术之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为听觉语言康复的理论与方法”的年轻学者,她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特殊教育专业,2004年6月因筹备“聋健合一”的小小虎幼稚园,刘巧云硕士未毕业就提前来到了上海。用她的话来说,她的专业起初只是“社会认同度不高的专业”。

  然而刘巧云的学术之路却博得了学术界很高的“圈内认同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巧云的学术成果还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认同度”。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教授就曾认为,国内某些坐而论道的学术研讨场合曾让他如坐针毡,针对某些字面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教”、“什么是医”、“什么是医教结合”大肆讨论,可最终作出的结论是“下次再讨论”。黄昭鸣质疑道:“讨论它干什么?更应该做的是不重学术思辩而重实践。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孩子治好。用事实来说话,把孩子康复好才是真的”。由此,在黄昭鸣教授带领下,刘巧云及其团队走出一条“不争论,不质疑,也不用行政命令,而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道路来。

  如今的刘巧云已经荣获了颇多受圈内和社会认可的荣誉与学术成果。2014她获得了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1年出版专著《听觉康复的原理与方法》并参编《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主持201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学前特殊儿童汉语语言治疗标准研究》,主持2009上海哲社青年项目《听处理障碍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主持2008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聋儿康复多媒体课件编辑平台及训练设备研发”并负责“聋儿综合康复训练设备”子课题等。

   她的创业史:

  企业孵化学科,学科引领行业

  健康服务产业正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创业的热点趋向之一,然而十多年前全社会却尚未达成这样的共识。

  从1995年,在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的同时,黄昭鸣与眼耳鼻喉科医院合办的国内第一家嗓音测试门诊也正式开张,学者团队从为成年人纠正诸如“男声女调”的发音起步,逐渐积累了每年数以千计的病例,泰亿格电子的初始产品嗓音疾病评估仪也开始进入市场。

  很快刘巧云和她的同事们发现,聋孩康复市场需求更大,如何借助助听器、人工耳蜗重塑听力或实施补偿?如何采用科学方法让聋孩更快和清晰流畅地发音?于是一场对聋孩施行“抢救性工程”的创业史开始了。

  “我们最初的软件产品‘新概念学说话’就出现在那个时候,”用刘巧云的话来说,正因为创业之初的社会认同度低,才有了小小虎幼稚园,泰亿格帮助华东师大建立了言语听觉学科,而小小虎幼稚园在其中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刘巧云及其团队“不追求空洞理论,也不作秀,而是以实用的东西解决问题” 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最初的创业之路。

  创业艰难百战多。十年前,小小虎幼稚园的聋儿康复事业刚刚在牙牙学语,言语听觉学科则更是初创伊始。创业之初的小小虎幼稚园一年内完成了人员培训,先期针对四五个孩子,实施模式探索。辛勤努力的结果是一年名气打响,到2006年社会认同度空前高涨,当时号称“北有中聋、南有小小虎”,一些聋孩家长甚至排队等候入园;直到2008年,幼稚园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泰亿格和那些孩子的故事

   案例1: 自闭症

  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加大和种种复杂因素的增多,目前自闭症接诊量和咨询量都在逐渐增多。去年11月接诊的一名12岁的经精神卫生中心确诊为自闭症的患儿,情绪暴躁、有自伤倾向,并伴有中度智障,经每周3次的呼吸、响度、情绪、视注意和听觉统合训练,比如“个人工作任务表”训练、“杯下寻物”游戏等,患儿的情绪有很大改善,自残行为不见了,互动能力、控制行为能力都有了很大改善。

  案例2:脑瘫

  有一名学龄前高功能(也就是轻度)脑瘫患儿在泰亿格康复门店就诊,其症状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语言刻板和沟通能力弱,偶有尖叫等现象出现。经数月康复治疗,运用言语矫治、精细运动和作业治疗等多种康复手段,目前其语言理解和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提高,运动障碍消失了,情感回应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已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专家称,不排除部分脑瘫患儿智力超常的现象,如泰亿格康复门店就曾接诊过一名少年患者,虽然口齿不清、偶有惊厥现象出现,但钢琴弹奏能力却达到了8级。

  除上述案例中的聋儿外,康复对象还包括智障、脑瘫、唐氏综合症、颚裂、自闭症、失语症以及老年人中常见的阿尔兹海默病,还有“脑卒中”导致的失语症,以康复手段实施非医疗介入,进行康复训练、功能康复和调整。“康复事业的领域正越拓越宽,”刘巧云说。

  在医生和教师职业之间,刘巧云更认同自己的职业定位近于康复师,“教育与医学的边界存在争论。”刘巧云得心应手地游走于课堂和门诊之间:“在儿童言语康复治疗乃至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过程中,部分患者甚至存在攻击或自伤行为,要进行互动、实施引导和情绪调控,其难度是很大的,任何情绪行为都是有原因或者存在诱因,不仅需要家长和患儿配合,也要康复师了解患儿多种多样的需求和兴趣点,随即迅速地抓住那个点儿”。

  “自闭症并不可怕,爱因斯坦就有自闭症倾向,在其病因与巨大成就间,存在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关联。现实社会中,12-13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是可以实现康复的,50%的口吃患者也可以达到自然康复,问题是家属的苛刻阻碍了患儿康复,成年患者也可能通过职业康复,完成社会适应过程,”刘巧云进而说。

   医教展望:要用大数据和云平台

  健康服务产业方兴未艾,互联网时代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远程康复技术也正炙手可热。针对目前国内儿童教育康复界“合作表面化、信息孤岛化”即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社区家庭”四维分离的现状,黄昭鸣教授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以远程康复和远程教育为核心,构建云康复平台的宏伟愿景。

  “康复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移动互联技术便携、移动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工作,康复工作者必须了解新理念和新手段”。刘巧云解释说,在O2O即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康复甚至移动康复时代,康复云平台即从Online(线上)到Offline(线下),两者是处于“循环过程中的路径”,“线上解决不了的问题线下解决”,而线上是“线下服务的前台”,康复云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其对于远程康复教育的贡献,也必将成为“复合型康复教师的摇篮”。

  据泰亿格的专家介绍,大数据时代,远程康复将借助线上手段完成筛选系统、问卷调查和人工咨询事务,实现在线搜集基本信息和简单答疑;随后通过生理信号、电信号以及音频或视频的数据传输,完成评估,“患儿家长从原来需要往返跑十次,到只要跑一两次就够了”;最后经线下评估进行方案推送,发送成型方案。据悉,目前泰亿格康复云平台已顺利推出涉及听觉功能、言语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学习能力、情绪行为、运动能力等7个方面的140多款有针对性的小课件,可供家庭、学校、机构直接使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泰亿格康复云平台注册个人用户已达3000多名,机构用户也达20多家,泰亿格康复云平台即将正式上线。 阅读原文

 

来源| 上海商报  记者| 唐迎寅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