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地园艺种苗有限公司依托科技创新拓展海外市场 打造现代种苗标准化生产模式
非洲菊原产南非,少数分布在亚洲。其色彩浓郁奔放,寓意清雅高洁,还是有效抵御甲醛和苯的绿色武器,近年来深受国人喜爱。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大地园艺种苗有限公司就是沪上最早一批专业从事非洲菊种苗培育的企业,在当时还不为人知的小品种,如今已经做成了大产业。2006年,随着一座面积达3200平方米,年产3500万株组培苗的植物组培工厂在浦东拔地而起,“大地种苗”的创始人袁文辉和他的团队开始了由传统培育方式向现代种业过渡的艰难探索,目前,公司已拥有5000平方米,年育苗量为500万株的全自动电脑控制的文洛式温室一个以及示范性花卉种植生产基地1500亩,并与国内8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计划在浦东老港镇建造一个占地180亩的“智能化种苗产业园”,全方位打造全自动化的现代种苗标准化生产模式。其产品畅销国际市场,逐渐成为行业标杆。
□记者 王平
用科技大幅提升效率
随着中国温室技术的进步及国外新型温室技术的引进,“大地种苗”的主打品种“非洲菊”和“勿忘我”种苗在中国的栽培量也明显增加,市场竞争激烈。袁文辉通过提升科技含量和加强技术研发创新等手段,进一步做强做大了“大地”的品牌。
针对国际花卉市场的发展和分工,结合自身组培工厂的特点和优势,大地园艺开始对组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现代化和自动化改造。
为了提高植物组培工厂的生产效率,对组培工厂的培养架系统进行改造,重点优化培养架空间和灯具,将容积率提高了25%。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对光源进行改造,采用LED进行植物光配方研究,确定了不同培养物的最佳光配方,降低能耗和汞污染;与上海稼丰园艺设施公司合作,开展空气净化和二氧化碳补气研究,改善植物生长环境,降低污染率,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植物繁殖率和生根率。
为了解决种苗生产中工业化周年生产与季节性供应的矛盾,研发和创新完成了部分宿根花卉组培苗成品种苗最佳低温温度、持续保存时间、复苏温度、光照强度等研究,为集中供货提供了技术保证。
为了解决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状态下,人工识别产品流量小和物流运输劳动力成本高的矛盾,应用无线射频扫描技术和芯片技术,开发了组培工厂中ERP管理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制造接种机器人和自动化物流系统。
结合微环境控制、无糖培养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及自动化物流系统,自主开发了微穴苗生产技术,颠覆了组培种苗生产的技术环节,减少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和运输的成本。解决了组培苗整齐度差、生根不齐、移栽成活慢、运输损耗大等组培生产中的最常见和极容易发生的诸多重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优质组培苗的百分率。
这一系列的改造为提升“大地种苗”的品牌美誉度拓展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开始,公司实现了组培苗年生产量2000万株,年出口量1000万株的生产规模,其中:主要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如,补血草占世界总量的50%,占日本市场的75%;非洲菊占世界总量的30%;玉簪占世界总量的15%,占国内总量的60%;大花萱草占世界总量的10%,占国内总量的65%。每年与世界最著名的花卉育种公司:Schreurs、Darwin、Iribov合作,负责非洲菊、紫锥菊、矾根等各类新品种的测试、鉴定和组培苗生产,同时在国内推出世界最新的非洲菊、矾根等品种,并在国内申请品种专利保护。与美国Ball、日本Fukukaen、Sumika、Shinno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新品种的试种和推广,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
袁文辉介绍说,公司是通过与国际著名花卉育种公司的合作起步的,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行的优良种源、先进技术,尊重知识产权,恪守国际惯例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中,靠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逐步建立公司信誉,赢得同行尊重、领导支持,最终创立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大地种苗”品牌。
开创现代种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新时代
袁文辉和他的团队对于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一座总投资高达1.8亿元,占地面积180亩的智能化种苗产业园已在浦东老港镇投入施工,项目建成后,通过高度集成化的现代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和高度专业化自动化的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实现产业园组培种苗年产量1.0亿株。同时,使产业园在技术、装备、管理和品质四个方面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花卉种苗产业中心,成为国际水平的现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国际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成为推动上海设施园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公司三年内的目标是建成生产自动化、管理电子化,年产10亿(年出口5亿株)组培苗,在技术、种源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企业。
袁文辉坦言,公司目前的生产设施设备还无法达到10亿株的水平,因此就要扩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扩建5000平方米全封闭的无菌组培室和相应的20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针对植物组织培养手工作业,需要大量人力的特点,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工艺流程改造,要向工业自动化方向发展。将重点改造和完成三个自动化系统,在整合医药、医疗、食品行业中相关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完成培养基消毒灭菌和灌装自动化系统;在园林种植、移栽机器人系统基础上,通过定向改造,建成替代人工接种的外植体移植机器人系统;借鉴物流和仓储管理中的无线芯片ERP管理系统,自主研发无线射频芯片技术和识别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
这些设施设备的扩建和改造,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自动化流水线可供选择和套用。只能针对现有的工艺流程,对现有的设备,或对其他行业中应用的设备吸收过来,通过改造加以利用,集大成而成系统。同时,公司生产的组培苗并不是消费终端,要在国际种苗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从种源上必须紧跟全球花卉消费潮流,选择新颖的、时尚的、流行的品种,开发新的种源,从繁种技术上必须提高种苗质量。
种源的创新不是短期内能实现,公司要与育种家合作,用自己成熟的组培技术培养一流质量的种苗。而技术改进和质量管理是其关键。尽管已经制定了一套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但在长期实践中,还有许多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最终,“大地种苗”将形成设备的集成和一体化,使组培苗成产实现自动化,同时这些设备和工艺的改进实现了技术设备的集成创新,便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