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卓越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15.06.2015  18:11
      “他们掌握caup(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核心科技,他们的方案根本停不下来,他们出图就是这么自信……他们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传说中的‘大师班’……
      日前,一条名为“caup本科生优良学风班之12实验班”的微信在同济师生中广为传阅,该微信由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微信平台发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实验班的全新组合、超强教师阵容以及各路“怪咖学霸”。
      我校建筑城规学院举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始于2011年,迄今已有4届。其选拔范围为学院的本科生,成功入选的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学年的学习,再回到原来的专业完成剩余课程。其设立的宗旨在于通过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学等专业的本科生跨专业培养,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同济卓越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来自校内外的超强教师阵容和国际化教学理念
      “被强大的教师阵容吸引,想从他们身上学到思考与设计的方法。”问及为何要进实验班时,2012级实验班学生吴依秋毫不犹豫地说道。
      的确如此,实验班教师个个在业内享有盛誉。其领衔教师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教授、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学院内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各专业的教师田宝江、钮心毅、周向频、董楠楠、王方戟、胡滨、章明、王凯、王红军、岑伟等组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还邀请到了来自不同设计机构的7位“明星”建筑师——柳亦春、张斌、庄慎、祝晓峰、王彦、水雁飞、王飞加盟,组成了客座教学团队。
      一年多的实验班学习让吴依秋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些教师的魅力。她说:“他们学术实力和人格魅力兼具。”她和记者分享了王方戟老师在专业方面带给她的成长,“王方戟老师是一位非常热爱建筑设计教学的老师,他教会我最多的是尽量放轻松做设计。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是你要热爱自己的方案,坚定大方向后全身心投入方案中,一点点推进,一点点刻划。立面做累了就做平面,平面做累了就想构造,不断地切换中设计会越来越生动。设计中不能拘泥于一点,神经不能绷得太紧,要把设计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来自校外的教学团队同样让学生受益匪浅。不少学生告诉记者:“这些校外的老师都是非常出色的实践建筑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一样的设计方法,他们会从真实建构的角度对设计进行辅导,我觉得设计的作品比之前更有深度了。”国际化是实验班的一大特色。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与国外知名教授和顶尖建筑院校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体验不同的设计条件,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
      暑期联合设计是学院国际化教学理念的一个缩影。2010级实验班学生至今还会津津乐道地聊起他们当年的暑期联合设计之旅。2013年夏天,由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格伦•马库特亲自带队,2010级实验班20位同学在澳大利亚参加了为期6周的联合设计课程。他们充分领略了格伦•马库特及其教学团队“以人与大自然的真诚关系为基础、以建筑本体生成逻辑为方法策略、以建造中的智慧为条件”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终期评图环节,郑时龄院士、格伦•马库特等悉数到场,他们仔细听取了每一位同学的汇报,并对每一个作业都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评价。
                                                                  将大设计的意识带给学生
      “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什么?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又是什么?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实验班同学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设计课。
      作为实验班的最大亮点和核心课程,设计课由学院按照复合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度身定制。为了一环套一环地将大设计的意识带给实验班的学生,学院为设计课制定了一整套设计教学体系,共分为7个设计训练课题,涵盖了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训练、复杂城市环境条件下的大型城市公共建筑设计训练、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功能及空间更新的规划设计、暑期联合设计、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以及综合性的自主设计训练等方方面面。
      “每周两次,每次四个课时,另加课外时间无数”的高强度设计课并没有让实验班的学生苦不堪言,相反,他们十分珍惜这个“与传统的设计课并不完全相同的”课程学习机会,都希望抓紧有限的时间来充实、提升自己。
      已经完成实验班学习任务的2011级建筑学专业学生蔡宣皓回顾这段经历时说道:“设计课是实验班的王牌课程,学院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设计训练课题,比如在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训练中,我们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构造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完整训练。设计课中,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密切而深入,对设计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
      此外,实验班还享受到了个性化服务,学院专门为实验班设置了建筑历史及理论(实验班)、建筑结构(实验班)课程。
      以建筑历史及理论(实验班)课程为例,该课程从实验班的大设计背景出发,力求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角度来授课。“这门课改变了以往编年史式的传统建筑历史授课方式,以‘身体’‘几何’‘语言’等建筑历史中的关键词为主题提纲挈领把西方建筑历史串联起来,提供了非常独到深刻的观察视角,极大加深了我们对于建筑历史的理解。”蔡宣皓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学院还为实验班在全院范围内精心选择了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应的一系列课程,形成了一个跨越建筑、景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室内设计的大设计类课程体系。
                                                        “我们没有急功近利的预期
      “传说中的大师班”并非虚名。
      据统计,迄今为止,深圳市2012年方盒子空间设计大赛优秀奖、Vertical Cities Asia 2014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国际竞赛一等奖、2014年TEAM20两岸建筑新人奖一等奖等21项设计竞赛奖项均被实验班学生收归囊中,两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同济大学2014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学生个人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4届实验班共开展了13次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公开展示……
      在倾力学业、专注设计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掘和展示,素描手绘达人金鹤、3D渲染达人黄炜乐、视频动画达人刘育黎……一个个又一个创新创业达人在实验班涌现。
      “4届实验班的探索有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预期?”记者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黄一如。
      “我们没有急功近利的预期,我们并不是以学生毕业时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实验班改革的成败,改革的效果如何要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来。实验可以成功,也允许失败。”黄一如坦言,“城规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学都很强,可能未来这三个学科的需求会有所下降,我们希望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大设计的意识带给学生,为同济卓越人才培养提供经验。目前,这种理念正在向更多的班级推广。
      实验班教师对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懈探索。《作为思维训练的历史理论课——〈建筑理论与历史Ⅱ〉》《课程教案改革试验》《在格伦爷爷那边——澳洲教学经历与马库特建筑思想的在地性体验》等13篇教学论文先后发表,1本教学专著已经出版,另1本即将付梓……
      这种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学生怎么看?
      “实验班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带来的最大特色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科视角。在不同学科不同语境下探讨设计的同时,我们逐渐地理解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各自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2011级实验班学生夏孔深说,“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一些价值观与切入点的差异,在彼此了解与认同之后,这样多元全面的思维方式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从更丰富的维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12级实验班学生朱旭栋则这样说道:“我原先是学建筑学的,实验班让我学到最多的是设计方面的知识。面对一个建筑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得比以前更全面,会涉及与城市的关系,深化的时候也会考虑景观的因素。我觉得这种培养方式非常好,毕竟建筑设计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在本科阶段尝试吸收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