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文明祭扫深入人心 逾四成市民选择生态葬
4月3日消息:昨天是清明小长假首日,由于还没到正清明,又受小长假出游、错峰祭扫及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沪上墓园客流略低于往年。
每年的清明祭扫都是对管理部门的重大考验,随着上海的土地容量和交通承载力逼近极限,沪上殡葬部门加大了对节地生态安葬和文明祭扫活动的呼吁,倡导不保留骨灰、不树墓碑的安葬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积极响应。
今年推出“生命晶石”
记者从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获悉,2015年上海市民选择节地生态葬的比重达41%。节地生态安葬包括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形式,特点是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殡葬管理部门开始在墓园推行树葬、草坪葬和壁葬等节地葬式。
2006年,殡葬行业开始大力推行小型墓,要求双穴墓位占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米以内。2007年,为丰富小型墓墓型,上海开展首届小型墓设计大奖赛。2010年,上海率先推出占地1平方米可安葬8份骨灰的家庭复式葬。2011年,上海先后推出公益性壁葬群“博爱园”和公益性生态葬“普爱苑”,后者可将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坛进行深埋。2014年,上海又推出每穴占地仅为0.04平方米的“众爱园”。今年,殡葬部门新推出了“生命晶石”,可以通过骨灰晶石化技术,把骨灰制成晶石状的圆珠。
1991年,上海开始推行海葬,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举行了海葬293次,3.37万份骨灰撒向大海。2015年举行海葬27次,共有2828份骨灰撒向大海,占全市全年遗体总数的2.19%。
2015年,上海共销售各种墓穴(格位)11.37万穴,选择海葬、树葬、壁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深埋和格位存放的为4.73万穴。也就是说,41%的市民选择了节地生态葬。其余6.64万穴的传统骨灰墓中,84.7%是占地1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墓。
墓园加大“禁燃”力度
今年3月,市殡葬行业协会发出公开倡议书,呼吁全体市民文明祭扫。今年,上海特别加大了对祭扫现场烟花爆竹燃放的管控力度。各大墓园都通过指示牌、横幅、电子公告牌等,在显眼位置告知墓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市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建华介绍,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早有明文规定,禁止在公墓内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由于习俗力量和市民习惯,这项规定难以完整落实。“史上最严禁燃令”出台后,上海在今年春节实现了外环内烟花爆竹“零燃放”,“这提升了墓园落实烟花爆竹禁燃规定的信心。”
比如,浦东新区民政局就在3月发出通知,要求各殡葬服务单位加强管控违规燃放爆竹的行为。该局表示:“浦东殡仪馆以及大多数公墓虽然都在外环外,但都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各服务单位要抓好祭扫服务场所的火源管控,加大墓园祭扫用火巡查力度,防止因祭扫引发火灾事故。”
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非传统的互联网祭扫正在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这种方式虽存在争议,但也不乏拥护者,认为网络祭扫有助于缓解“线下祭扫”压力。
上海海葬官方网站也有“网上祭扫”专页,建有324位海葬逝者的“虚拟纪念馆”。承办海葬事宜的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介绍,尽管网站总体点击量不高,但每年都在增长,预计今年的点击量将比去年增加20%。飞思正计划网站的改版,希望给家属更好的网上祭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