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祥:将统计票价改革对市民支出影响
昨日晚高峰,朝阳门地铁站,乘客有序刷卡出站。票价调整后,轨道交通日客流下降约80万人次。实习生 彭子洋 摄
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昨天在2015年政府统计改革工作会上表示,今年将统计分析阶梯水价、公交票价改革对市民日常支出的影响。同时,今年北京还将加强全市人口动态监测,探索分季度、分地区测算常住人口数据等。
加强全市人口动态监测
李士祥指出,应加强对改革决策的成效分析,比如去年的阶梯水价和公交票价改革,今年要对这两项价改对市民日常支出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改革经验,以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他还表示,北京市将研究探索、建立健全价格改革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北京市统计局局长王文杰介绍,今年,统计部门将围绕首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做好监测。人口调控方面,今年将加强全市人口动态监测,调整完善人口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分季度、分地区常住人口数据的测算方法,准确反映人口调控进程。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监测
在京津冀一体化方面,统计部门今年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实现三地统计系统内部数据共享,按季度开展三地协同发展监测和分析。
“目前京津冀三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已基本形成。”市统计局总统计师郑新表示,京津冀三地去年初成立了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小组,研究三省市的协同发展统计数据共享。“我们将利用三经普的成果资料,三地共同开发、充分利用,可初步研究三地的产业疏解、人员调整等。届时,成果数据将会向社会公布。”
票价调整后地铁客流变化
线路 客运量变化
10号线 -18.0%
八通线 -15.0%
亦庄线 -13.2%
1号线 -13.0%
2号线 -12.9%
13号线 -12.5%
房山线 -11.8%
4号线+大兴线 -10.7%
9号线 -9.8%
昌平线 -7.5%
5号线 -4.0%
机场线 -3.8%
8号线 -2.6%
6号线 3.6%
15号线 9.4%
14号线 118.1%
■ 相关新闻
地铁调价后日客流减少80万人次
6公里以内短途和52公里以上长途客流下降最明显;客流减少大多在平峰时段
新京报讯 (记者郭超)公交、地铁实施新票价票制以后,轨道交通日客流下降约80万人次。10号线和八通线乘客量降幅最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跟踪监测显示,虽然票制调整后客流出现明显下降,但乘客出行特征短期内未发生较大变化。
10号线客流同比降18%
数据显示,轨道交通日均客流较计程票价实施前下降约80万人次,降幅约为8%。除新开的四条线(段)客运量为正增长外,其他线路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既有线路客运量同比下降12%。特别是10号线日客运量减少34万人次,同比降幅最高,为18%。此外,八通线受6号线二期开通分流影响,客流降幅也达到了15%。
交通部门分析,短途和长途客流下降最明显。比如6公里以内的出行,客流下降8.8%;4公里以内的出行降低了11.5%。这基本达到了“引导短途客流乘坐地面公交出行”的设想。乘距超过52公里的地铁客流也明显减少,其中52公里至72公里的客流下降15.2%;72公里以上的客流下降13%。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称,下一步将重点研究该部分客流的转移方式。
9条线高峰仍超满载率
据报告显示,调价后1号线、10号线等10条线路高峰小时满载率略降,但6号线的满载率反增了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受6号线二期及14号东段开通影响。
目前,高峰小时满载率依旧超过100%的线路分别是1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10号线、13号线、昌平线、八通线、4号线—大兴线。昌平线依然是最挤的一条地铁线,满载率高达138%,这意味着每平方米要挤下七八位乘客。
早高峰客流仅降3.9%
票改后,轨道交通分时段进站量变化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工作日日间平峰客流向其他交通方式转移人数最多,平均降幅达11.8%。早高峰客流同比下降仅3.9%,晚高峰也只下降了8.7%。尤其是20时之后,受到部分公交线路收车较早等因素影响,客流只减少了3.3%。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分析表示,票制票价的调整虽然短期内影响轨道客运量呈下降趋势,但平均运距、换乘次数、出行时间等主要客流指标特征并未出现较大波动,出行距离构成在一定程度较调价前更加优化,高峰期间拥挤率也得到了缓解。总体来说轨道票制票价改革过度平稳、对客流影响程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