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桥农民"折腾"三年造"摘菜机" 引中央电视台报道

13.08.2016  07:39

原标题:祝桥农民企业家老俞“折腾”三年只为圆一个梦:造一台“摘菜机”,解放菜农

  

  绿叶菜收割机在农田里试验。徐网林摄

  “听说,中央电视台要来拍老俞和他的‘宝贝’了。”这两天,浦东祝桥镇立新村的村民议论纷纷。

  老俞名叫俞连根,他的“宝贝”是一台手扶式小型油电混合绿叶菜收割机。这个机器能“摘菜”,极大地解放了菜农的生产力。

  俞连根原是浦东祝桥镇立新村的农民,做生意赚了点钱。为了搞这个“摘菜机”,花了他3年时间、近200万元。

  小型蔬菜收割机,在国内还是空白。老俞的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拉到蔬菜田里进行了实测,但还需要改良。

  他并不想以此赚钱,只想圆一个“解放菜农”的梦。

  搞农业发明,摸着石头过河

  1800平方米的厂房里,各种车床、龙门焊机等设备静静地待在那里。阵阵交谈声传来,打破沉静。俞连根的“发明团队”,商量着如何改进他们的绿叶菜收割机。过去3年多来,几乎每个周六,他们都会聚在这里。

  整个发明团队人并不多,只有5个人。“主力”除了俞连根,还有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周宗良、机械方面的老师傅桂坤龙。

  “全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小型的绿叶菜收割机,我们就想改变这种状态。”就是这么一个念头,几个人走到了一起。

  还有另一个契机。2012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从意大利引进了大型蔬菜收割机。然而,价值160余万元的洋机器“水土不服”——自重太重、体型超大,不适合上海的蔬菜地,即使是先进的感应探头,也派不上太大的用场。

  当时,有领导提出,要制造小型化、适合上海本土情况的蔬菜收割机。于是,俞连根上了心。他找到了周宗良和桂坤龙,三人一拍即合,从2013年开始搞发明。

  研究了一阵子洋机器,他们对如何小型化还是没有太多头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发明过程中,问题一个个解决,到了2014年年初,三人确定了总体方案。

  油电混动经历上百次“事故

  方案不错,但要转换成实际成果,并不容易。空旷的厂房内,经常传出叹息声、争执声,那是每次试验失败后,三人之间的“总结会”。

  光油电混动这一项,三个人就争论了不知多少次。经历了电压过高、电流过大、马达烧坏等上百次“事故”后,三人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选择——新能源车用电瓶。

  “油电混动,是我们这台收割机的亮点之一。”俞连根说。2015年5月8日提交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月2日授权便下来了。

  初次在浦东郊区的农田试验时,收割机十分“争气”,运作良好。大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不怕折腾,造福菜农老而无憾

  如今,这支团队又制造了5台相同的收割机,准备交给几个农场试验,“要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毛病都找出来,解决掉。”按照他们之前的计划,今年8月是完成最后调试的时间。

  在不少人看来,俞连根的发明是在“折腾”。作为一个农村企业家,住着4层楼的“豪宅”,吃喝不愁,如果不搞什么收割机发明,老俞的日子本该悠闲好过。

  事实的确如此。研究收割机的这几年,俞连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但他并不后悔。“如果有了收割机,菜农种菜就省力多了。”俞连根说。

  他算过,一亩马兰头,需要20个人花一天的时间才能收割完成。如果用收割机,只需要三个人操作,2个小时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不光是马兰头,鸡毛菜、蓬蒿菜等,都可以用我们的收割机。”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能看到这款收割机量产并投入使用。“很多人跟我说,这种机器没人要。但我不信,就算现在没人要,以后肯定有人要。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我爱发明》节目组找上了俞连根,这两天就要来拍摄他的故事。老俞有些兴奋,“如果播出了,全国都能看到。

  老俞希望,自己没瞎折腾,“能造福更多菜农,也算老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