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社区空间微更新 居民也能当评委

05.03.2017  06:03

  原标题:居民“设计师”,如何改造“老大难

图片说明:居民从头到尾参与设计,不断给出自己的建议。徐磊青提供

  东方网3月5日消息:浦东新区塘桥镇,有一个长廊形状的小广场。广场面积不大,却是矛盾集中区。它的周边混杂布列着小学、菜市场、垃圾房、药店、慈善超市、居民楼……人员鱼龙混杂、车辆乱停乱放、环境脏乱差,还有摊贩随意设摊。

  去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启动了“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在全市确定11个微更新试点项目。而塘桥镇的这座广场,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一场不同以往的广场改造开始了。

  这一次,居民从头到尾都深入参与,不断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一次,居民也是公共广场的“设计者”之一。

  从来没有那么合乎心意

  屠云珍在塘桥镇已经住了20多年。

  去年5月,得知塘桥镇的广场即将重新改造时,她起初不以为然。总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

  这座广场几年前已改建过一次。那时,谁来设计、谁来施工、具体怎么改,整个过程他们知之甚少。只有当几个月后,摆放了假山、六角亭、健身器材的广场出现在眼前,居民们方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广场改成这样了。

  这一回,广场又要改了。街道召集居民们先开了一场座谈会。有居民窃窃私语说,有啥做头?这点钱,不如直接发我们或者捐给灾区……

  可屠云珍是有切肤之痛的。

  如今的广场,已经成为管理的“老大难”。它的周边混杂布列着小学、菜市场、超市、药店、垃圾房、居民楼。平时自行车和机动车乱停乱放,环境脏乱差不说,还有小摊贩随时出没,与小学门口的家长、孩子拥簇在一起,安全隐患重重,是塘桥镇各类问题的一个集中爆发点。

  屠云珍就住在广场边的菜场楼上,每次下楼,门口又脏又滑,走路必须小心翼翼。整栋楼里的居民对此一直颇有微辞。所以座谈时,她提的第一个意见就是:能不能改造后把楼下的菜市场门口弄得干净点?

  当时只是随口一说,但没想到项目团队真的放心上了。

  过几天,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前来征询意见,屠云珍指着菜场门口:“你看,这里下雨天老积水,房子里老人多,进进出出容易摔跤。

  几周后,楼道门口装上了一排下水管道,下雨天,再也没有积水。地面不再又湿又滑,屠云珍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是看着广场改造方案一稿一稿改出来的。”居民施金花感慨。

  她在塘桥镇住了30多年,人生的大半辈子都在这里。每一次,街道把广场方案贴在小区橱窗里时,施金花都会仔细阅览,随后在座谈会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广场正中心的旗台,旗杆方向不对,能不能改过来?乱停车的地方装上圆柱子依然会被人挪开,能不能种树来遮挡?

  这些细节意见,大多都被项目团队采纳。渐渐地,施金花越来越把广场改造放在心上,走过路过,脑子里总会琢磨着,广场怎样做才会更好。几个社区里的老人在广场上一碰头,就开始各种七嘴八舌的“畅想”,一个说我觉得应该这样,一个说我觉得应该那样,有时候还会争论起来。

  “从来没有这样深度参与过,从来没有那么合阿拉心意过。”施金花这般形容。

  居民也当评委

  深度参与、合乎心意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机制和模式的转变。

  去年开始,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土局)启动了“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旨在推广城市更新,鼓励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空间。

  市规土局向各中心城区征集项目时,塘桥街道就非常积极,他们近几年一直在推广社区自治,鼓励居民参与。按规定,上报的空间必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空间的更新过程,鼓励多方群体共同参与。于是,塘桥街道上报了这个广场作为项目,希望从规土局、街道、社区公益组织,到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艺术家和市民等,大家共同谋划、共同决定,社区的公共空间究竟改成什么模样。

  2016年,全市确定了11个这样的试点空间。去年5月,“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启动仪式在塘桥镇的广场举行。居民们蜂拥而来,启动仪式“别出心裁”:

  大学生指导居民们,如何用纸板箱搭建筑模型;艺术家组织附近的小朋友们涂鸦彩绘;展板上,呈现了一些有趣的微更新案例;还有项目团队贴出了广场改造方案的照片,当场征集居民意见……启动仪式更像大型的广场活动,热闹非凡。

  有一位路过的父亲看不明白地问:这是在干什么?倒是身旁的孩子立即回答:“我知道,这是上海城市微更新。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说,希望市民能在日常的行走过程中,发现城市的美,也感受到城市的痛,积极谏言献策,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氛围。

  2017年春节过后,试点空间正在如火如荼地更新中。一名参与项目的建筑师感慨万千,忍不住在微信群里写道:昨天刚从陆家嘴过来,发现完全与政府以前规划审批、建管审批的传统模式不同,边摸索边推进。

  那么,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马宏介绍,每一个试点项目公开招标,而在招标大会上,居民、街道居委、专家一起参与方案评选,共同选出他们心仪的更新方案。

  塘桥镇的广场如何更新,马宏当时收到了来自8个团队的方案。有的团队把广场设计成“新中式风格”,充满古色古香的气息;有的方案主打绿化景观,以此促进邻里交往;也有方案比较“教科书式”,门口建造喷泉和雕塑,两边布置一些公共花坛和座椅……

  招标的那天,底下黑压压坐着一群评委,他们当中不仅有规土局的专家、大学教授、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有不少居民。每人的面前放着一张纸,听完8组方案介绍后,勾出自己最喜欢的2个项目,并且写下理由。

  最终,同济大学徐磊青教授带领的学生团队,以压倒性高分中标。翻阅每一张评选单,专家、居民和街道工作人员几乎都在意见栏写了同一个意思:

  徐磊青团队的方案,前期深入蹲点调研,听取各方居民意见,真正解决居民痛点和需求。

  “如果粗看,徐磊青团队的方案平平无奇,似乎没什么亮点,更没有夸张的装饰。”马宏回忆说,“但是每一个细节设计、空间布局、设施摆放等,都有很强针对性。针对居民的意见和需求,他们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不是设计师臆想中的问题

  早在去年4月份,徐磊青已经带领几位学生,深入塘桥镇与居民交流。

  约10名学生,几乎每周来3次。调研分得很细,有同学专门负责报刊栏怎么改,有同学专门负责六角亭和健身区,还有药店、慈善超市、菜场和垃圾房等,都一一拆解到每个人。

  学生龚周隽堃第一次去调研报刊栏时,几位老人正站在那里阅报。彼时太阳高照,老人们抱怨没有遮阴处,阳光照到报刊栏上,反光特别厉害,阅读时眼睛很不舒服。到了晚上,报刊栏又照明不足。

  那天,龚周隽堃一直和老人们聊到太阳落山,亲身体会到广场的西晒阳光多么折磨眼睛。综合了老人们的各种意见后,最终设计出来的报刊栏,不仅有遮挡、不反光,还特别增加了摄影展示区,社区居民可以把自己拍的照片晒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报刊栏的方案,在后来征集居民意见时获得大家交口称赞。“如果当初没有听居民的意见,我们是不会想到报刊栏设计成如今这个样子。”龚周隽堃说。

  参与调研的学生沈逸飞,也有类似的感触。以前做项目,步骤很简单:先去场地测绘,再从建筑师的角度画设计图。“可是这一次,徐老师要求我们放下自己的想法,先和居民充分交流。方案必须切实可行,解决问题。老师强调,这些问题,不是你臆想中的问题,而是居民的真问题。

  居民的真问题很多,项目团队整理了厚厚一叠笔记。

  比如,广场前端一直有违规停车现象存在,居民们意见很大。但考虑到这里有小学、菜市场,初稿设计了一个合法停车区域。没想到方案一公布,居民们很反感,普遍不愿接受。最终,方案彻底取消了停车位,并且用绿化来阻挡车辆进入。

  还比如,广场中心有一座升旗台,很多人在附近餐饮店买了小吃,直接坐在旗台上吃。旗台怎么做,居民的意见五花八门。有的说旗台要雄伟庄严,用瓷板;有的说旗台不要铺花岗岩,要防水防滑,注意安全;有的说旗台不要考虑休闲座椅;有的说旗台靠外广场侧种一排树遮阴……

  初稿中,旗台被设计成可拼装的“积木”,组合起来是个大旗台,同时还可以拆开,变成一个个休闲桌椅,貌似灵活又时尚。然而,居民们一看初稿,反对声又很大,“广场又不是自己家,到时候大家把旗台乱拆乱摆,一塌糊涂,没法管理。完全靠自觉,弄不好。”一位老居民说。也有居民认为,拼装而成的旗台不够庄严。现在的旗台,改了朝向,但依然是方形整体。

  还有一稿,团队在广场边上设计了一条健身步道,角落里打算做儿童乐园。结果居民们表示健身步道并不实用,儿童角又担心安全问题。

  设计者自以为的绝妙设计,因与现实搭不上脉而被舍弃了。

  当然,有时候项目团队也会反过来努力说服居民。

  广场有一条边,是小学的围墙。沟通时,小学管理人员提出,最好墙壁全部刷白,不装饰任何东西。沈逸飞觉得如此太过难看,不断说服对方,“白墙特别突兀,广场日晒又大,反光会很难受。”最终,小学欣然接受了意见。目前的方案,墙壁打算使用凹凸纹理状的灰阶色材料。

  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马宏解释说,社区更新并不单纯是美学问题,更讲究社会设计,或者说制度创新,尤其鼓励社区自治、多方参与。

  居民们特别健谈,一提广场应该怎么改造,大家的话匣子全都打开了——

  广场名字还需斟酌,需要体现塘桥镇的悠久文化;

  居委会拉横幅没地方;

  假山石要换,孩子玩耍太危险;

  现在凉亭太暗,蚊虫比较多,不适合晚上活动;

  运动器材太吵,影响居民休息,能否移到报刊栏一侧,远离居民楼,或者做好隔音;

  凉亭旁竹子不要去除,否则显得空荡荡,绿绿的比较好看;

  路灯要加高,样子要好看;

  ……

  “居民们的意见其实都是对的。”沈逸飞说,他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爷爷说,自己从来没进过慈善超市。慈善超市放在这儿,位置虽然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进去买东西,商店和居民互动少。

  团队分析,慈善超市的展示和出售方式有问题。于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徐磊青特地带领学生们在广场组织了一场慈善义卖。

  学生们自己制作了印有塘桥镇字样的文化衫,50件一下子全部卖完,“生意”极其火爆,还有各种小玩意和文创用品,无不受到居民欢迎。

  与此同时,团队把设计图一张张贴出来,随后由居民们贴贴纸。如果满意,贴上笑脸贴纸,不满意,则贴上哭脸贴纸。

  每一张设计图下面,清晰地排列着一排排表情贴,居民们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目了然。他们对有些部分非常满意,比如花架廊道得票很高。还有的居民非常专业,对种什么植物提了很多建议,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回到学校里,徐磊青特意请来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交流。

  沈逸飞感受深刻,他说:“我们的专长是设计,习惯做东西高大上,但是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学长不断启发我们,贴近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原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每块地都有每块地的特征、人群需求。小小的广场,能够让每一位居民获得一种场所情感,居民的言行和期待,又反过来赋予场地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片非常有内涵的土地

  今年的2月20日,塘桥镇街道办事处的三楼会议室里,徐磊青团队、街道和居委会成员、菜市场管理方等等,又开始坐在一起讨论方案。

  随着广场更新接近尾声,讨论的问题越来越细致。比如广场改造的亮点:横在广场中心的花架廊道,究竟种什么植物好?你一言我一句,甚至有人百度搜索花期,最终决定凌霄、紫藤等一起混种。

  问题又来了,从花架上边开始种,还是下边开始种?种植箱子放在哪里?

  聊到一半,一位城管路过会议室,塘桥街道主任连忙喊住他:“来来,坐下来一起讨论,看看怎么管理……

  学生们在汇报总结的PPT里面这样写道:

  塘桥,浦东最早的居民集聚地之一,码头上回荡着号子声,熙熙攘攘的街市直通渡口……如今,塘桥已然成为浦东最为成熟的居住社区之一。然而,在城市快速生长更替过程中,也伴随着空间的失落、文化的失落。

  一方面,社区民众普遍反映室外的文化活动和交流空间极度缺乏;另一方面,一些散落在社区内的存量空间却没有被好好地利用。

  在一张旧的社区照片下,学生们写道:我们留住了她的脸庞,能否留住那时人的笑容?

  调研塘桥镇的历史文化时,得知塘桥有一个码头号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特意采访了码头号子的表演团队。他们说,自己以前常常来塘桥镇的这个广场演出,但是现在嫌弃广场太小,去了其他地方表演。

  “这是一片非常有内涵的土地。”沈逸飞说,了解历史以后,他很想把码头文化做进设计方案里,初稿时他在广场门口设计了一个牌坊。居民们果然喜欢这种古色古香的风格,大为赞赏,一番讨论后,甚至建议将整个广场定位成文化休闲广场。

  居民们的这个定位,后来成了团队设计的主要思想。

  牌坊最终因种种原因,改成了其他方案。但是整个过程,却让学生们受益良多。

  塘桥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场更新只是社区自治的一小部分。如今,浦东新区正在推行“缤纷社区”的概念,进一步鼓励社区自治、居民参与,比如口袋公园、街道广场的营建、复合功能设施的配置、破墙行动等。

  未来,或许有更多的公共空间,由居民们一起设计、一起出主意,甚至一起动手维护和管理。

  有一个场景,学生们至今念念不忘。那天,在小学门口遇到一位小朋友,她给广场提了很多建议,她说:

  首先,得有一个大大的标志性建筑,配上图文:塘桥欢迎您。

  其次,运动场要大。

  接着,有个露天广场。

  最后,哥哥姐姐,你们加油!

  ◇对话◇

  记者:这个广场的改造,和您通常理解的空间改造,有什么不同?

  徐磊青:模式变了。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增进经济GDP,而是为了增进人与人的关系,指向社区自治、居民福利,也就是从经济目标转向社会目标。

  你看我们每次的座谈会,十几个人聚在一起,谈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墙壁装饰、花坛石子等等,产生的经济价值很小,但是社会意义很大。

  记者:项目的过程中,你们始终和居民走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这些对你们有改变吗?

  徐磊青:过去我们做项目,是从上而下。而塘桥镇的广场改造,市规土局、街道等组织居民和我们对接,改造过程中,我们还做了慈善义卖、亲子活动,共同形成好的社会治理模式。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者在中间汇合了。

  记者:公共空间的改造,能给居民带来什么?

  徐磊青: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居民们都关心公共空间的命运,就有了责任感,开始在意它的好坏。

  以前居民们对公共空间的概念很模糊,也没有责任感,心态是政府怎么建造无所谓,反正和我没关系。

  这一次,居民提了好多意见,事无巨细。他们当中有些人起初是漠不关心的,但慢慢有了参与的热情、共建的热情,甚至管理的热情。

  有一位居民,特地向居委会举报广场花坛里有香烟头,要管管。结果她的老公说,你怎么那么爱管闲事?她回答:“广场不仅是政府的,也是我们的,需要我们一起来爱护”。

  公共空间的管理不仅靠政府,更靠社区居民自己。希望这个广场,能成为居民共同自治的起点,也是居民交流感情、发生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