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 吸引一大批设计师艺术家深入街头巷尾
上海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
印象中,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们都热衷于承接那些“大项目”,在偌大的空间里布局设计,挥洒创意。但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高大上”专家学者,带着团队走进街道、社区,为改造一个窨井盖、一处垃圾房、一座楼道、一方绿化带之类的城市细节“绞尽脑汁”。
设计师、艺术家们为何愿意“放低身段”,深入社区做项目?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过程中,百姓的家园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创意让老旧小区“遇见惊喜”
今年暑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明洁带领她的团队,在上海一些居民区穿梭忙碌。记者采访她时,她刚从静安区宝山路街道洛善居委会开完会回来。“参加了一个居民听证会,主要是针对小区垃圾箱房的改造设计听取居民意见。”朱明洁等人想通过对小区垃圾箱房的改造,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还想围绕垃圾箱房打造一个公共小花园。
朱明洁团队已与上海不少社区合作开展“微更新”探索。去年下半年,他们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共同启动“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深入社区,在窨井盖和变电箱上作画,把寂寞的电话亭改造成手机充电站,拆下闲置的自行车停放架改造成儿童玩乐设施,在社区空地布置一方公共客厅……几十处“微创意”设计项目落成,四平社区成了个“转角有惊喜”的地方。
在四平路街道,活跃着的不只是创意设计师,还有景观设计师。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刘悦来老师团队,在鞍山四村的一个老旧小区建了个“百草园”。“百草园”6月底开工,吸引了社区里不少居民来当“园艺师”。
“三明治,都吃过吗?记得它是什么结构吗?”在专业人士的启发之下,社区里的大人小孩显得兴致勃勃,在“百草园”里做起了厚土栽培,尝试着把落叶、泥土、厨余垃圾层层夹杂,让土壤变得富有营养。
夏日夜晚,小区居民出来乘凉,喜欢到百草园这里来逛逛,看看自己亲手种下的香草、辣椒、茄子、蓝莓之类的长势如何,交流一下侍弄花花草草的心得。
许多小区空间未精细规划
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们,为何热衷于深入社区做小项目?
“上海这座城市给人感觉大气、精细、精致。但深入一般的居民小区,是否也让人有精细之感呢?未必。”刘悦来说。
到上海一些居民区逛逛,拍几张照,摆出来一看,感觉与其他中小城市的居民小区没啥区别。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上海的许多社区在社会管理方面或许做到了精细化,但物质空间并未精细规划,“里子”的制作似乎与这座城市的外观形象还不匹配。“对管理者和专业人士来说,的确是到了该为改善普通居民生活环境做些事情的时候了。”刘悦来的话代表了不少规划设计师的心声。
做了20多年景观设计的刘悦来,之前做的大多是大项目,曾参与世博会及一些大型公园的景观设计。如今,他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在一块块小小的公共空间,甚至犄角旮旯里做景观设计,是何感觉?
“要做的东西太多了。”刘悦来说,在一个小区里,通常建筑占地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面积都可以用来做景观设计。可老旧小区,基本停留在粗放绿化的阶段,要植入景观设计甚至园艺,需要做大量增改工作。
而高档楼盘和新小区里,景观设计也有很大提升空间。居民都以为,这个小区已由开发商建好了,我们拿来用就行了,遇到问题有物业在管。事实上,按照国际先进理念,小区环境与全体居民密切相关,景观如何设计、种植哪些植物,居民有话语权,景观和居住者之间应形成紧密互动的关系。而这种“亲近感”,正是许多高档小区所缺失的。
在朱明洁看来,上海的建设规划用地几近“天花板”,对既有空间进行“城市更新”是以后的趋势。街道和社区向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们开放空间,这对专业人士来说,是展示才能、服务社会的好机会。事实上,无论老旧小区还是高档小区,每个社区都有创意介入的潜力。
与居民沟通是一大挑战
公共客厅、墙绘涂鸦、一米菜园、疗愈花园、植物漂流站……当设计师规划师们把这些新名词带入社区时,居民能接受吗?
暑假里,朱明洁带领同济学生到社区参与“美丽楼道”建设,刚开始上门征求居民意见时,不少居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美丽楼道,把墙壁刷刷干净不就可以了?”“我家防盗门有点生锈了,要么你们帮忙漆一下?”“楼道不是应该物业、居委会管吗,你们大学生也有兴趣?”……
对于什么是“美丽楼道”,设计师、居委干部、居民的理解一开始是有较大差异的。设计师的任务是“改造”四平路街道抚顺路363弄小区里两幢居民楼的楼道,希望将一些创新、创意引入这个邻里公共活动空间。
“面对需要高度浸入的社区设计,设计师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创新创意,而是与居民沟通。”朱明洁说,他们在居民区设了工作坊,除了向社区干部和居民介绍“美丽楼道”设计方案外,还想出一些新鲜招数与居民们“套近乎”。如,给大爷大妈们画肖像,一起捏泥人。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出来后,讨论会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
和居民充分沟通后,师生们开始扮美楼道。不少居民觉得楼道里的灯比较刺眼,学生们用环保材料制作了灯罩,柔化灯光,减少灯光给人的眩晕感。杂乱的电表箱也有碍观瞻,但细细看来,楼道墙上电箱和水管的排布本身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可以通过“小手术”进行“改造”。学生们通过统一的色彩来规整立面,选用橡树绿的颜色,将窗外充满生机的绿色引入楼道。楼内老人居多,由于缺乏导视信息,他们经常不知道自己身在几层楼,学生们制作了富有时尚感的门牌号。
涂涂画画,小增小补之外,还能再赋予“美丽楼道”更多内涵吗?楼道的美丽不光是外在的赏心悦目,更重要在于邻里之间友爱和谐。而友爱和谐的第一步,就是大家愿意走出家门相互认识。
师生们制作了许多标识,小狗、小花、爱心、音符之类,敲开家家户户的房门,让居民选一个最能代表家庭特色和喜好的标识,贴在门牌号旁边和底楼信箱上。不少居民挺感兴趣,“我家孩子喜欢弹钢琴,我们选个音符吧”“我家养狗,选小狗图案”。当师生们把美观有趣的标识贴在门牌号旁边和信箱上之后,居民们了解到原来邻居中有不少志同道合之人,或是爱养宠物、或是喜欢健身、或是家里也有琴童,有了认识一下的愿望。
“当然,‘碰撞’也时常会发生。”朱明洁说,设计师、艺术家注重审美,居民更看重实用,经常还会出现“邻避效应”。如,设计师想在居民楼前方的空地上建一些公共座椅,底楼的居民会有意见,“如果外来人员老是坐在我家门口,怎么办?”专业人士与居民沟通、解释、吸取意见建议、再沟通,直到达成一致,这也是社区微更新课题中很重要一部分内容。
未来会有更多“文艺范”小区
今年5月,上海正式启动“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选择在11个社区进行微更新试点项目改造。一大拨有志于社区营造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和艺术家们,参与到其中。
大热天里,他们到社区一遍又一遍现场踏勘,一次又一次给居民解释设计方案。他们的设计方案,要经评审团队“过堂”,评审团队由行业专家、规土部门、街道负责人、居委会、居民代表、公益组织等组成。
社区微更新方案评审会开得热烈——
静安区大宁街道宁和小区微更新,有7家团队和个人提交设计方案。宁和小区中央绿地面积广阔,但设施布局并不理想,没有贴近居民实际需求。围绕这个小区的微更新,各支团队创意迭出:有的设计了社区跑道、户外客厅;有的设计了彩虹廊,廊内可作为居民休息交流场所,也可召开居民议事会;有的设计了社区服务新装置“云点”。它作为社区一个小服务点,包容多种功能应用,如,可折叠的休息交流区、信息公告墙等。
最终,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陆曦团队的方案胜出。他们对宁和小区进行“一核心四节点”规划布局,即社区公共休闲核心,一南一北两个运动空间,还有文化空间和疗愈空间。评审团队的意见是:布局合理、立意明确;居民需求被充分体现在功能布局里;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有空间参与日常社区公共生活。
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茶花园小区,环境先天条件较好,绿化植被丰富,有规模较大的绿地。居民希望能够通过设计提升中心绿地的品质,又能丰富功能。中心绿地一侧有个小竹林,居民要求改变无人养护、杂草丛生的状况。
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团队的设计方案,被评委选为最优。方案设计在公共绿化区域设立芳香花园、儿童游乐场地、竹林探秘、野花草坪、一米菜园、艺术廊架等主题活动区域。评审团队的意见是,这个方案有低碳环保、功能多样、趣味横生的特点,把钱用在刀刃上,让茶花园变得小而美。
未来,当这些充满小清新、文艺范儿的设计从图纸变为现实时,这座城市将焕发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