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课题强调"社区工作者":从职业化到薪酬体系
12月30日消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关键要靠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可是,社区的现状往往是“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社区干部“青黄不接”的现状如何来破解?
一号课题报告的亮点之一就是,明确强调“社区工作者”的概念,首提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制度体系,以及与岗位等级和绩效考核相衔接的薪酬体系。这一切的改革都紧紧围绕“人”来展开,因为,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
◆保障居委会每年工作经费不低于10万元
◆探索符合条件的居委会成员通过合法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
◆为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
◆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
社区工作者:建立职业化体系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本市居民区和街道乡镇中心公共事务岗位直接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由街道乡镇承担全部经费保障和统一管理使用的就业年龄段全日制工作人员。
职能部门下派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可分批认定、逐步纳入。根据岗位特点、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按照人均收入高于上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合理设定薪酬标准,建立与岗位等级和绩效考核相衔接的薪酬体系,并根据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以工资收入为基数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解读】
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是这次一号课题的一大亮点。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建设,迫切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而目前,社区内工作队伍种类过多、归属各异、人员庞杂,缺乏规范,既不符合社区管理中日益凸显的专业化要求,也不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解决骨干力量待遇偏低的问题。为此,要积极实施制度创新,进行分类管理,突出骨干力量,加强制度设计,以实现制度引人、留人,提高队伍吸引力和能力水平。
这次对“社区工作者”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社区工作者”主要由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全日制工作人员,街道乡镇中心聘用人员,街道乡镇聘用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及其他经区县党委、政府批准纳入的人员构成。
此次改革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为方向,探索构建以薪酬体系为核心,包括选任招聘、岗位设置、培训考核、职业发展等要素在内的社区工作者管理体制。岗位职级设置上,可适当交叉重叠;待遇方面,按照“人均收入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并根据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兼顾各地区经济发展、财力水平差异、各区县可在“高于社平”的前提下在一定区间内确定本地区社区工作者具体薪酬标准。与之相应地,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鼓励和引导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总而言之,就是要建设好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个蓄水池,为基层工作的同志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使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成为既受人尊重,也能吸引人、留住人的职业。
居民区工作队伍:坚持多种渠道遴选
要通过拓宽来源渠道、提高薪酬待遇、畅通发展空间,形成结构合理、来源广泛、素质优良的居民区工作队伍。
坚持面向基层、内育外引,通过基层选拔、社会招聘、组织委派、退休聘用等多种渠道遴选出人选,经过规定程序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形成以就业年龄段为主、老中青梯次配备合理的队伍结构。
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其中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群众拥护的,经过规定程序可使用事业编制,在岗退休的享受事业编制退休待遇;中途离开书记岗位的,人走编留。就业年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使用的事业编制归口到社区党建服务中心。
【解读】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重中之重是抓班长工程。而目前的状况是,基层社区队伍不强,尤其是居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军人物,队伍建设较为滞后,普遍存在来源渠道较少、结构不尽合理、总体能力偏弱、年龄老化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
一个基层党组织,书记强,组织的战斗力就强;一个居民区,基层组织强,这个社区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专家认为,要抓好政策落实,切实加强以居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队伍建设。为此,应与一般社区工作者建设体系分开,建立专门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管理制度。一号课题报告对班长工程建设有突出强调。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提升岗位“含金量”,增强职业荣誉感。
村干部队伍:村支书纳入“体制内”
拓展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通过公推直选、组织委派、社会招聘等途径,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面向村党组织书记等优秀村干部,加大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落实“三支一扶”计划,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本地农村人才回乡创业。
加强农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的培养和锻炼,为村干部队伍储备人才,完善村干部的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建立村干部分类分级工作报酬制度,规范村干部社会保险缴费。
【解读】
当前,郊区农村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农村治理形势复杂、任务繁重,所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农村基层治理的坚强力量至关重要。一号课题报告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体制内”管理,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并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以此构建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发展“立交桥”。
专家认为,因为各个区县发展不一,故由区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村域面积和人口规模、社会管理服务任务等,确定村干部基本收入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而经济薄弱村的村干部基本收入,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对现已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领取集体经济报酬的村干部,要在综合考虑实施分类分级工作报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报酬,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居村委会减负:给予必要财力保障
坚持依法依规、规范准入的原则,明确居委会协助行政事务清单,建立居民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减少和规范居委会台账,加快居委会电子台账建设。认真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加大居委会经费保障力度,优化居委会经费资金使用办法。
建立村委会协助行政事务清单和事务准入机制,积极推进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
【解读】
居村委会需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这对于自治组织有效发挥作用是有利的,但是,承担过多的行政事务,既容易使自治组织变成行政的尾巴,又导致用于居村民自治、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明显不足。所以要减负。减负怎么减?对居村委会来说,重点就是要建立一张清单、一本台账、一个准入机制。其中,一张清单即居村委会依法协助行政事务清单,一本台账即居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一个准入机制即居村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此外,还要制定居委会印章使用范围清单。调研组发现,一些印章用途的使用让居委会干部叫苦不迭,比如证明人户分离人员的婚育状况、证明未婚状况,结婚证丢失要开具婚姻关系证明等等。
另一方面,基层社区治理中管理服务职能的加强,需要更充足的财力予以保障。目前,一些居委会工作经费不足,经费使用限制过死,难以满足办公、社区服务、临时帮困等各项工作的需要。所以要给予居委会、村委会必要的财力保障,让他们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一号课题报告提到,在居委会建立两项经费保障,一是工作经费,居委会工作经费每年不少于10万元。二是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同时在村级组织建立起两项保障机制。
基层实践
闸北:“班长工程”建队伍
与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打交道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近56岁的老书记;全区206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中,退休返聘人员占64%,50多名事业编制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中有60%将在2到3年内退休……为了缓解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闸北区启动“班长工程”。
闸北区设想通过3到6年时间,实现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初步优化,即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社会化招聘人员、退休返聘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形成老中青搭配得当的队伍结构。早在2012年,闸北区就在区级机关、街镇机关科及科以下公务员,全区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管理岗位的在编人员中选出平均年龄为34.6岁的优秀中青年干部25人充实到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
朱亚锋就是其中之一。刚从区纪委“下”到居民区跟着带教的老书记“学生意”时,面对那么多“婆婆妈妈”的事,她觉得无从下手;如今,她对社区事务已能侃侃而谈,面对曾让前任书记心脏病发作的“难摊子”,她运用自己的法律特长,最终使业委会成功改选。“对居民们的诉求,要有理有节应对。当居民们发现他们说的话我能听懂,并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时,认同便由此产生。”
向下选派的同时,闸北区还将启动向上选优:在街镇及条线部门聘用的各类党群工作者和社工队伍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岗位聘用制,享受同岗位事业人员的待遇。选派干部和选优干部工作表现突出、考核优秀的,在职级晋升、公务员招录、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或竞争上岗中,可享优惠政策。
长宁:打破岗位“天花板”
新华街道曾建立一个社区干部后备力量“蓄水池”。可不到一年,100个大学生只剩30人左右。有个居民区曾招过3个大学生,可半年不到,就有2个不做了,现在只留下1个。大学生为何纷纷“逃离”?因为小巷总理当得再好,也有“天花板”效应,再多的经验积累也无法成为晋升的筹码。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进入人才流动的通道,而考上了公务员,也就脱离了原来的社区。为此,长宁区出台系列政策举措,以形成培养选拔链为突破口,打通基层干部的晋升发展空间,吸纳并稳定了一批社区优秀干部。
为打开居民区书记的上升通道,长宁区曾争取市里支持,探索居民区书记公务员定向招考。天山河畔花园居民区书记杨艳宏就是该项政策的受益者。31岁的她通过定向招考的机会,录取后成为周桥街道职能科室的骨干。长宁区还拿出一些公务员岗位,把居民区书记也纳入公开选拔的范围。
相比年轻人的晋升和发展需求,年龄大些的居民区书记可能更看重保障。长宁区在基层干部人才政策中作了“微调”,比如适当放宽优秀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事业进编年龄,试点优秀聘用书记享受事业编制待遇。对少数优秀书记进事业编制年龄放宽到女性46岁、男性53岁;对超过年龄无法进编的优秀书记,经区有关部门批准后在职期间可享受事业编制收入标准。与此同时,还在待遇保障上做文章。事业编制人员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实施绩效工资,增加基层工作津贴,加大绩效考核奖励力度。有了保障,再加上激励,很多人乐于将“小巷总理”干到退休。
崇明:干部到村里当支书
2013年下半年起,崇明县加大了从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下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力度,截至目前,共选派85名机关、事业优秀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他们平均年龄36.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1.8%。
为让这些下派书记的工作尽快“接地气”,崇明县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基层党建特色项目专题班、产业结构调整专题班、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班等9个专题班,通过培训不断增强村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
针对“村支书”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不高的问题,崇明县把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体制内管理,今年上半年,对全县18个乡镇增加编制177个,平均每个乡镇9.8个。同时,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待遇保障也有所提升。下村任职期间,除普遍保留原职务、编制和待遇外,中层副职及一般工作人员,可分别参照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中层正职和副职,提高半级享受待遇。对任职3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每年拿出一批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实施定向招录。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担任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