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三大亮点 从服务转为管理
原标题:社区卫生服务综改三大亮点
文件明确指出,到2020年,申城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将基本实现新目标——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实施全面、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与利用
昨天,市政府召开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进会,下发了深化本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1+8”文件。
承载居民首诊、分诊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改革措施不断:从推广“六位一体”健康服务,到试行家庭医生制、试点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网络布局、硬件设备等已准备就绪。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申城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开家庭医生制,覆盖全市9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常住居民936万人,占服务人口的42%。新一轮改革亮点在何处、挑战又有哪些?市民将从中获取哪些实惠?
亮点一
家庭医生:守好两扇门
走街串巷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便捷诊疗、预防服务,新一轮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后,社区服务范围将更广,居民可享受到连续的健康管理。
何以实现?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处负责人表示,目前,申城正试点“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即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可再选择1家区级医疗机构、1家市级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联网查询居民在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记录,对居民健康状况、医保费用使用等产生更清晰、完整的认知。专家评价,以往,社区健康管理仅停留在健康教育、社区随访等层面;未来,家庭医生将探索有针对性的、连续的健康管理。
以家庭医生为突破口,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应用、完善合理诊疗秩序,堪称此轮改革的侧重点。数据显示,当前申城共有3816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年内使用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占68.1%,接受健康评估的占43.1%。记者获悉,除却守好健康门,今后家庭医生还将守好费用门,家庭医生带领团队探索医保费用管理。负责人透露,下阶段,家庭医生将尝试医保额度的虚拟管理,随后逐步过渡为医保费用管理,力争让签约居民花更少的钱看好病、管好健康。
亮点二
社卫中心:从服务转为管理
遍布全市的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一张“步行15分钟可及”的基层卫生网络,有效提升市民就诊便捷性。新一轮改革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位还将被重新定义:由曾经的单纯服务机构,转型为服务管理平台。
徐汇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克利说,过去,中心与家庭医生的关系更像是雇佣关系,未来,两者将会转变成为“契约关系”。根据文件意见,中心将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服务职能、整合资源、满足市民需求的服务管理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障服务角色凸显,将可令更多卫生资源释放活力。
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处负责人介绍,以医养结合为例,当前养老形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未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联动相关部门,共同为医养结合搭建支持平台。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与利用,由此形成资源集聚、整合的枢纽。
亮点三
标化工作:激发医生积极性
社区卫生工作怎样提高效率、兼顾公平,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最终让居民从中获益?记者获悉,目前申城制定《关于本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目录(2015版)》,提出6大类141项基本项目,同时引入标化工作量。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此前全国对社区服务的总体测算,此次标化工作量以8分钟为1个标化工作时间,综合考虑工作强度、风险等,合理设定工作量,通过调整劳动报酬结构,最大程度激发医生工作积极性,引导医务人员侧重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
专家表示,标化工作量让收入与岗位职责挂钩,从根源上引导社区医生实现有效健康管理。当前申城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82.47岁,但健康寿命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家庭医生服务的转变,或将有效改善居民健康寿命水准。另悉,申城多个区县正排摸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符合条件者可报名参加改革试点遴选。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透露,改革步伐并非一蹴而就,力争通过5至10年建立有序就诊秩序,让市民健康水平得到再度提升、就诊体验更加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