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社会转型、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国际研讨会”在华理举行

09.11.2015  21:38

    11月4日至5日,“金砖国家社会转型、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国际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举行,此次会议也是庆祝华理社会学学科建设20周年的纪念大会。

    本次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高校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主办。大会共设4个大会主题报告、6场大会专题报告、4个分论坛,共有75个报告得到了展示。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美国、意大利等7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20多所高校派出代表参会。

    会议聚焦“金砖国家社会转型”、“乡村转型与社会治理”、“城市化与社会治理”、“人口变化与家庭政策”、“教育政策与儿童福利”、“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等议题,期望通过对金砖国家社会转型道路的对比,促进国内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对金砖国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借鉴“他者”的经验,检视和反思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议题,以推动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学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建构国际合作研究的模式。

      在11月4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教授致辞欢迎海内外学者,并向参会专家介绍了华理基本情况、近年来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果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图片说明:副校长辛忠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在致辞中讲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科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关注中国社会转型和现实问题的特色,其中,社会工作队伍非常务实,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顶梁柱,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华理的社会学科也非常重视国际交流和合作,与欧美很多一流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此次大会讨论金砖国家的转型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说明:北京大学王思斌致辞,社会学院院长徐永祥发言,社会研究所所长张翼致辞

    大会主席,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徐永祥教授回顾了华理社会学科20年的发展历程,认为华理社会学科确立并始终坚持了参与式研究的学术导向,积极参与我国的三农研究、社会工作研究和政策倡导,并逐步延伸发展出了新社会组织、劳工和移民、中印社会政策比较等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集教育、研究、行动与政策于一体的参与式研究”的学科特色。徐永祥教授认为,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既要参照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也要“以东方为中心”,反思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选择,而通过对金砖国家的比较研究,则可能提供一个“以东方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参考”的新的研究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处长王克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酒泉市副市长张翼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片说明:印度Saith教授、社会学专家曹锦清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海牙社会科学国际研究院AshwaniSaith教授通过对中印发展路径的思考,提出了“包容性增长与结构转型”的观点。Saith教授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在制度变革、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非常值得印度学习。印度的民主制度虽然有助于权利的参与和实现,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力。同时,Saith教授认为,中国的制度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团结和包容性增长(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也要注意平等和参与)的目标。

    与此对应,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从社会转型在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中的特定语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百年语境的沧桑剧变、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等3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的社会政策应着重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分化扩大问题,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和实施应达到“贫者足以养生不至于忧”的目标。

图片说明:国外嘉宾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