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35期沙龙青年学者专场举行[图]

28.03.2018  20:17

3月21日,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第35期学术沙龙-青年师生学术论文发表研讨专场,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浩然科技大楼1208会议室举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凯原法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的师生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蒋宏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学理论方向2016级博士研究生刘住洲、2018级预录取博士研究生张倩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别研究员牟怡博士先后发表学术报告。 

蒋宏指出,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沙龙举办的宗旨在于构建文理交叉跨学科交流平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学习沟通创造更多机会,并互相借鉴研究方法,提炼研究方向和主题,促进交流。此次沙龙为“社会认知系列2018青年师生专场”,演讲者皆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和媒体与传播学院的青年师生。蒋宏指出,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沙龙每年都会举行一到两次青年师生交流专场,通过论文、青年学者的学术创新以及中青年学者和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得以了解各学科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最新的科研动向、前沿探索与研究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刘住洲发表了“行为化思潮下的法律认知科学”主题演讲。他例举“欧盟数据法”“人类合作难题”和“网购反悔权”现象说明发展中社会行为的状态变化,提出了用新理论解释新法律现象的必要性,而法律认知科学正是法学流派演变的一个重要视角。继而,在系统梳理行为化思潮下社会科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倾向的演绎过程之后,刘住洲博士认为,认知科学的影响涉及人的图谱之变、社会基本问题的回答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主题的深度与广度,比如,人类社会行为变化一方面上端连接社会生物学机制,一方面下端连接人工智能应用,许多复杂的行为边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即需要法律的解释。最后他提出,法学属于行为社会科学,然而现有的法学研究却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有明显的科际分裂,与实体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对此,刘住洲认为法律认知科学统合优势的进路有三:一,不回避基础理论问题;二,多学科的整合;三,与部门法教义学的互动,这对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场学术发表的报告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8级预录取博士研究生张倩,演讲题目为“审判决策过程中的面孔决策效应”。从大量文献梳理中,张倩提出:审判决策会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影响,报告中她将影响因素聚焦于疑似犯罪者的不同面孔维度,主要包括面孔吸引力、面孔可信度、面孔成熟程度与面部表情等行为表象。她援引了一些研究结果作进一步说明:首先,气质和面孔吸引力只在较轻罪行中起效,对盗窃和诈骗分别产生“仁慈”和“回旋”两种不同效应;其次,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对面孔可信度低的被告进行定罪时,陪审团需要的证据更少,定罪的倾向更大,也更加坚信其决策的正确性,但这个效应只成立于严重的罪行中;另外,面孔成熟程度对审判决策的影响会受到行为意图的调节,研究发现在故意(犯罪)行为中,娃娃脸的被告被定罪的可能性更低,但在过失(犯罪)行为中,前者被定罪的可能性更高。然后,张倩使用“双加工理论”中的自动加工的效应解释了面孔影响审判决策的内在机制,并认为特质推理、犯罪刻板印象和情绪的唤起会加强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对审判的非理性影响。最后,她对当前研究进一步设想,认为应当注重研究的生态效度,加强本土研究,调整或者矫正面孔特征效应的方法,同时也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别研究员牟怡博士以“人与人工智能的交流:问题、探索及展望”为主题发表演讲。牟怡博士首先以图灵测试与5w传播模型为缘起展开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交流的前提假设,并从时间、交流可控性、人格和人性等不同维度解释了人与人、人与人工智能交流之间的不同。基于社会实证研究的视角,她继而考察、分析并研究了人机传播和计算机辅助传播中性别归类研究效应,得出相应的结论。性别归类是社会交往中重要的传播策略,由于男性女性在交谈中语言风格与话题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根据交谈线索得以预测交谈对象。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机传播中性别归类效应,然而机器和人工智能毕竟不是人类,机器学习得再好,仍难以把握不同情景中许多人类固有的非理性情绪、语言表情和符号的表现。通过多组对照实验,牟怡博士得出结论:在人机传播中,通过语言判断性别的准确率将低至随机概率之下(42.9%)。此外,基于目标人物与聊天机器人的聊天记录,她发现观察者过去使用社交媒体的经验并不能帮助他们完成判定目标人物性别的任务,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人类在与聊天机器人交谈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对象,于是人类交谈者使用了不同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策略,并放弃了人类社会所遵循的交流规则,例如他们会尽可能用机器能听懂的话语体系进行人机对话交流。最后,牟怡博士总结道:人工智能的未来研究者需要继续积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证据,并完成从模式更新至研究范式更新的转型。 

学术沙龙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演讲者和与会者的对话与交流。文研院葛岩教授、凯原法学院李学尧教授、秦裕林教授、林喜芬教授以及蒋宏教授与三位演讲者针对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于三位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学术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对文献综述的完整性、丰富性,以及实证研究科学性发表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