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仅一成居民常去博物馆、美术馆

18.05.2015  09:21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仅一成居民常去博物馆、美术馆。

  上海现有200多家博物馆,国有民营兼有,展览内容丰富,在推动上海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近日重开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每天人流密集;上海博物馆也是市民和旅游者喜爱的去处;近年来,开设在环球港等大商厦里的博物馆和震旦博物馆等一批民营博物馆,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近悦远来。但从另一方面看,上海市民去博物馆的人数比例,与去其它文化场所以及与其他国际一流城市市民和旅游者去博物馆人数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博物馆的开放和利用,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博物馆条例》,明确博物馆的设立条件、规范管理、免费开放和财税扶持政策,必须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的博物馆,这无疑给本市的众多民营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其更好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满足市民和青少年学生不断增长的博物馆文化需求。

  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最大效能,让市民从“走进博物馆”到“爱上博物馆”,培养博物馆的“忠实粉丝”,使博物馆成为市民丰富文化休闲生活的好去处。本报读者王洪来信呼吁,应采取政府扶持、财政补贴、基金会帮助等办法,使免费开放博物馆成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王洪还建议,各博物馆应充分发挥馆藏优势,不断创新展示传播方法,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开拓博物馆资源传播新途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活动,和广大参观者互动,不断拓展博物馆辐射面;努力发挥本市各地区、行业、民间博物馆的作用,运用交流、借展、讲坛等方式,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封闭格局,获取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市民在博物馆里真正享受到内涵丰富的“文化大餐”,体验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感受更多的博物馆文化熏陶。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