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命健康的“终极密码”
基因,被誉为生物遗传的密码,如何破解这一“密码”,为人类造福?科学家们为此不懈努力着,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分子生物学博士王东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从农业专业转行基因研究十余年来,王东始终坚守在基因研究领域,运用分子诊断学原理进行病症前期测试,从而为提前介入治疗提供有效手段。防病于未然、让更多癌症患者找回健康是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最大心愿。
从农业转行基因研究
对分子生物学颇有建树的王东,大学时学的专业可是农业专业。转变,从十多年前王东母亲的那场病开始。
2002年王东毕业之际,噩耗传来—————母亲患了乳腺癌!王东看到手术后持续放疗和化疗、形神俱疲的母亲,感到很痛苦,“患了癌症只能放化疗,癌细胞和好细胞一起杀,活受罪!人的基因各有不同,治疗方法也应该不同。”怎样才能让癌症患者减轻痛苦,让癌
症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王东萌生了利用遗传学知识拓展精准医疗和靶向治疗发展空间的想法。
很多人都认为专业领域的转变是件困难的事,但王东却觉得两者的差异不大,学习就是他前进的动力。刚加入基因科技时,他还是个对医学了解不深的“门外汉”。在工作中,王东一边参与研发,一边从头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了解患病机理和治疗方案。术业有专攻,他不耻下问,向公司内不同研究领域的同事、领导指教。“做我们这一行,必须要一直学习。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把最先进的基因检测产品带到国内的市场,那么我们也必须关注各方面的进展,不停地汲取经验,不停地进步。”
实验记录本堆满抽屉
研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一个设想到产品的完成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这中间需要经历无数次的重复和失败。“我们有一个突变检测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好几年,至今没有到临床阶段。以前都是一个反应管做一项检测,现在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反应管就能测出很多肿瘤突变。这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有时候做不下去,就停下来,等到有了新的想法再继续。”
失败在研究的过程中是最常见的,每个项目至少要经历上百次的实验才能达到预期。这就不得不提到王东的一个宝典———巨细无遗的实验记录。“我觉得把实验记录写得详细是每个研究人员都应该具备的,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很宝贵的经验。很多人都会特别相信自己的大脑,总认为只要是自己的想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想起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笔记写得再详细,有时我还会茫然一下。”多年的研究室工作,王东一直坚持亲自写实验笔记,哪怕是交给别人的实验,他都会整理归纳好。他说:“实验都是有相似性的,失败也是
不断积累的过程,将思路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样很多年后,我都能够借鉴。”
有人问他,成天钻在实验室里,反反复复面对着实验的失败,难道没想过放弃吗?王东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了笑,“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从农村出来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品质,这是上一辈给我们的教诲。”
细分病情推进个体化治疗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王东的工作,就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细分病人的状况,让病人得到更加准确的治疗。王东认为,“在生病就医的过程中,病人其实是处于被动地位的。病人都是跟着医生的指示在做,而治疗是否有用可能也要尝试一个疗程才能知道,一般这样的治疗动辄7、8万元,病人需要付出的太多。”通过基因检测,患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因、适合的药物,王东的研究让患者们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去进行一场可能有效的赌博,“我们的研究多数是给病人提供一些用药指导,让他们在就医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2008年,基因科技在行业内已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全球十大生物制药公司之一默克公司慕名前来寻求合作,开展大肠癌基因突变的检测项目。这也是王东工作至今,印象最深、成果最为满意的一个项目,它指导了靶向治疗用药,更好地推进了癌症的个体化医疗。
由于默克公司生产的治疗大肠癌新药,只对野生型患者有效,对突发性患者则无效,这意味着这个药物对一部分的大肠癌患者并无作用。为了避免药物滥用和浪费钱财,更为了使病人赢得治疗时间,研究人员必须使用准确高效的基因突变筛选手段,找出合适的使用者。王东的团队当年就研发出了相关的检测试剂,检测的大肠癌病例总数超过6000例,解决了临床的迫切需求。“这个检测项目的收益人群比较多,因为在国内KRAS突变(结直肠癌早期发生的一个现象)的人群中,有将近40%不适合这个药。再加上它花费也比较大,一个月将近十万元,三个疗程就是三四十万的费用。我们的研发能让40%的人不需要负担这样的费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毒副作用。”这项检测在临床上表现出突出的效果,王东的团队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个产品,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获益。
如今,王东正琢磨着为大众提供有意义、平价的检测产品,让人们实现“治未病”。“在日常生活方面,告知检测者该如何防控,比如说是否适合饮酒,喝咖啡,或者是钙的吸收能力。我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给大众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曾有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打电话向他咨询,这位母亲刚怀了二胎,担心肚子里的这个孩子也可能会得自闭症,想要接受检测。即使她已经把医院里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做了个遍,数据也显示正常,这位母亲还是忍不住忧虑。
“我有一位师姐的孩子也是自闭症,所以我知道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有多么不容易。当时,这位师姐也是怀了二胎,非常担心孩子的健康。”王东说,“我很能理解这种心理,但自闭症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做检测。比起提心吊胆地忧心未出生的孩子,孕妇更需要保持心态,得到良好的照顾。事实上,师姐的孩子也健康顺利地出生了。”
为了这个目标,王东和他的团队在努力寻找一个新的检测平台,为人们创造成本更低,指向性更高的研发产品。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