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儿童看病难”还得靠改革
儿童看病难,儿科门急诊取消,儿科医生流失……这些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个有儿童的家庭切身利益的事。怎么缓解、破解这些难题?
据报道,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近日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底前,上海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恢复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提供儿科门急诊服务,同时引导和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医疗机构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当年全市将新增儿科床位400张。
去年以来,上海在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上很有成效。据统计,2016年上海5家儿童专科医院和儿科优势医院全年门急诊量增幅,由2015年的7.3%降至2016年的1%;全年出院人次数增幅,由2015年的9.4%升至2016年的11.3%。数据可能比较枯燥,但数据背后的努力却是实实在在的。诸如增设儿科床位、儿科常见病分流下沉社区等,市民是有切身体会的。
当然,与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相比,上海目前的儿童健康服务供给仍不充分,"儿童看病难"问题还难以根本缓解,这有待于政府继续补齐"短板"。
从目前看,上海儿科医患的主要矛盾还在于供给与需求不均衡,也因此,今年的"大盘子"基调还是扩容。在就医方面,儿科门急诊增加,儿科床位新增400张,采用分时段预约及新型支付方式;在用药方面,逐步在社区等基层医院增加儿童基本用药品种和数量,方便家长就近配药;在人才方面,加快培养儿科医生等等。
此外,针对"社会医疗机构可能存在的过度诊疗、用药不规范"等问题,也将加强监管,并建立一个可追溯的儿童质控检查体系。
可以说,这些措施均有很强的针对性,直指以往儿童就医的难点和痛点。若能全部落实到位,必将会极大改善儿童看病难以及过度治疗的现状,从而全面提升儿童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的覆盖能力。
破解"儿童看病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持续推进改革。一方面,推进儿科薪酬改革,让儿科医护人员活得体面、有尊严。这不仅关系到稳定现有的医护队伍,也关系到未来会不会吸引更多的医护人员投身其中。儿科医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低、风险大,因此,既要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加大对儿科的投入,也要降低儿科医生所承担的职业风险。
另一方面,在对待社会办医进入儿科诊疗上,也应该加大改革的步伐。既不要因为社会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而顾虑重重,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看中社会办医对公立医院的"补位"而忽略常态化监管,放任自流。如何在灵活与规范之间搞好平衡,履行好政府的监管职责,并不容易,但又势在必行。
而从更长远的视角看,统筹规划儿科医疗资源,构建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也符合全体民众的切身利益。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