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规模化养猪新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 推动生猪“无抗养殖”在我国早日实现

16.03.2016  19:19

日前,复旦大学一项关于抗生素的研究引起社会关注。研究发现,江浙沪儿童体内普遍含有兽用抗生素,而这些兽用抗生素可能是造成儿童肥胖的因素之一。为此,有人将矛头指向了猪、牛、羊肉等畜类产品。3月10日,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生猪业行业协会、上海市饲料兽药行业协会主办的2016规模化养猪新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市农科院畜牧所专家对此做出回应:祸不在猪。

正规猪肉产品几无抗生素残留

一年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江浙沪1000多名样本儿童尿液中含有抗生素,而且也检测到金霉素、恩诺沙星等只限于禽畜使用的抗生素。时隔一年,研究人员把关注点放在了抗生素与肥胖的关系上,该课题组在2013年上海586名儿童的尿液中检测出了21种抗生素,并称儿童肥胖可能与兽用抗生素有关,获取这些抗生素的渠道有可能来自食物和环境。研究人员认为:兽用抗生素主要通过水和食物进入人体。食物有两种,一种是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畜禽肉,孩子吃了这种肉类也使得抗生素随之进入到孩子体内。另一个是兽用的抗生素排出后,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种植在受污染土壤上面以及被受污染的水灌溉的农作物,也就成了孩子体内兽用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目前这一结论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对此,上海市农科院畜牧所专家发表观点:正规猪肉产品中,抗生素残留几乎不存在,江浙沪儿童体内含有兽用抗生素,不应归咎于猪肉等产品,牛羊肉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几日前,有媒体发布“抗生素儿童”不完全调查报道称七成祸在鱼类也从侧面证实了该名专家的观点。

采访过程中,这位专家并不愿意透露姓名,其向记者解释,在正常的生猪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仅仅是在断奶仔猪的保育阶段,为了预防仔猪断奶后出现腹泻等情况,而仔猪经过三四个月生长成为肥猪,然后猪肉才上市销售,经过这三四个月的新陈代谢,肥猪体内不存在抗生素残留。

未来我国有望实现“无抗养殖

此次规模化养猪新技术国际研讨会主要推荐养猪生产综合新技术的模式,以技术研讨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同时设立主题分别为“仔猪营养”、“后抗生素时代的仔猪营养管理”、“仔猪管理(包括繁育、母猪管理、防疫、猪舍设备、环境等对仔猪生产的影响)”三个专题论坛,而在当天上午举办的大会报告上,与会专家就生猪的“无抗养殖”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探讨。

所谓“无抗养殖”,顾名思义,就是不使用抗生素的养殖方法。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的规模化养殖场日趋增多,尤其在上海,随着政府对畜禽养殖的整治力度加大,能够留在上海的都是现代化集约型养殖场。这类养殖场无论是饲养环境,还是饲料营养,均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可以说,目前上海的规模化养殖场已实现了肥猪阶段的无抗养殖。此外,会议透露,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无抗养殖的研究已有十年,目前上海的部分养殖场已逐步开始推广全程无抗养殖。“只要合理选择和实用益生素或益生菌,便可减少仔猪断奶应激,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健康,从而实现断奶仔猪的无抗养殖。

记者了解到,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在畜禽饲料中使用;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抗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日常添加;美国在今年年底也将全面禁止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与会专家相信,随着中国养殖业产业链的延伸,消费者的需求,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的出现,政策的规范,无抗养殖或许在中国也不再遥远。

记者 杨清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