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享受的,跟学生一起研究 ——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自由贸易区与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张军受邀作了《中国金融开放与自贸区》的演讲。
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者,张军集中对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肩负着四重身份:经济学家、学院院长、教授、政策咨询专家。日前,张军还获得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曾有人问“你最喜欢其中哪一种身份”?张军这样回答:“每个阶段的角色重要性不同,但最享受的,是跟学生在一起讨论研究,一起写文章。”
中国学者观点逐渐融入主流
不久前,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现在复旦大学“上海论坛”上,成为论坛的压轴人物。会上,张军与伯南克展开对话。“中国经济学研究有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舞台。”张军说,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为国际研究领域提出许多新问题。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目光,大家都想了解“为何中国速度那么快”;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这时全世界又都在追问“下滑原因是什么?能否实现软着陆?”由此,国内研究与全球学界对话、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中国学者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认识,令其学术观点进一步融入主流。在张军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的机会,也成为他在这一领域奋斗的动力。
在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前40名学者”中,张军排名第9,论文被引次数为423次。最新出版的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关于经济学作者的学术影响分析显示,张军在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60位作者中排名第13位。
经济学院在研究上要上天入地
这几年,张军瘦了许多。六年前被确诊患急性白血病,庆幸的是,通过治疗他已完全康复。
作为学院的管理者,他给未来制定了“上天入地”的目标。“上天”是指“创一流”,张军说,在基础研究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应该有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入地”是指“接地气”,让研究与需求结合起来,学院应该发挥经济研究对于政策的影响力,突出作为“智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张军认为,发表论文是检验学术水平的公认标准,但并非唯一。作为国内多个地方政府的咨询顾问,张军曾参与世界银行、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欧盟等对华项目。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多人在一流学术机构获得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