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表现优异

21.12.2015  14:59

12月12日,由我校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生陈力、博士生万嵩林、徐雪炀和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生范丽军、博士生吴劲草组成的两支参赛队,从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25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总获奖比例为2.11%)。我校11支参赛队,共33名研究生荣获二等奖,9支参赛队,共27名研究生获得三等奖。由于出色的赛事组织工作,我校研究生院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


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奖团队成员: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生陈力、博士生万嵩林、徐雪炀

参加数模竞赛的过程,是对参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等自身综合素质的一场考验。“很多人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局限在比较狭隘的层面,总觉得数学建模仅仅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数学建模是一次团队创新的过程,相较于结果,过程其实更加重要”,作为获奖队伍队长之一的陈力坦言,“五天的建模竞赛,首先考验的是我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数模竞赛本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虽然这些数学问题与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可能并不相关,但是任何科研不都是一次次问题的出现与解决的过程吗?”要想在激烈的角逐中最终胜出,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数学建模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过程,队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获奖队员万嵩林说道。论文写作能力也是考验大家的一道难关。竞赛的成果要求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因此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精确合理的语言表述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大赛也是对我们的写作能力一次较大的考验”,另一位获奖队员徐雪炀感慨道。

对于此次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两支参赛队分享了各自取得成功的秘诀。首要的是信心。“信心在建模大赛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要总是想着非数学专业就没有能力做好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竞赛是数学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一个过程,数学建模重视的是创新,并不仅仅是数学能力,”一位获奖队员表示。其次,赛前的充分准备也相当重要。万嵩林表示,“赛前准备包括提前熟悉各种数学模型与算法、各种分析软件的灵活使用和大量优秀数模论文的阅读。可能会用到的软件包括数值分析软件MATLAB、统计分析软件SPSS、非线性规划求解软件LINGO等,这些都需要提前学习。”同样,队员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作为队长的陈力对此深有体会,“在队员的选择上,并不是随意拉上三个人就可以组队参加竞赛。队员的能力分布应尽量均衡,队员的任务分配要合理。较合理的竞赛组队应该包括具备数学、编程与写作三种能力的队员。要避免出现类似大家都数学很好,但是没人会编程的情况。”最后,优秀的论文写作能力,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论文写作上一定要注意,数学建模竞赛是较为正式的科技类活动,所以论文表述要尽量专业,避免出现过于口语化的词汇。论文中文字与图形的配合要合适,要避免出现文字过多或者图形过多的情况”,徐雪炀总结道。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数模竞赛组委会授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优秀组织奖”奖牌

“这次比赛能获得优秀的成绩,还要感谢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给我们的支持与鼓励”,队长陈力表示。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广大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为此,研究生院不断加大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由培养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了多个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资助计划,以鼓励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科创项目和学术会议。此次研究生数模竞赛,研究生院对全校43支参赛队的参赛费用给予了全额资助。“实践表明,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资助计划的实施,极大激发了我校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增强了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一批研究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成效显著”,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开拓资源,努力增加投入,力争为广大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的科技竞赛活动。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校内、校际间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今年,“中关村青联杯”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由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竞赛历时8个月,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8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7256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人数21768人,参赛单位数量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年之最。本届竞赛共评出40个优秀组织奖,134个一等奖,1088个二等奖,1364个三等奖。对于获奖研究生,上海市给予落户加分政策,分别为: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8分、三等奖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