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开发一路畅通

15.07.2016  16:08
  “最初,我们并不是为了研发这项技术而研发。只是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要解决,后来又进一步触发了将它应用到医学检测的灵感。”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洪国藩,被问及为何以及何时研发低温封闭多级集合酶链反应(Lcn-PCR)技术时,他淡淡地回答,“具体什么时间研发的,我也说不上来,就是在科研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作为基因研究的基础工具,PCR早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承认。而洪国藩院士将该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在医院临床检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拷贝不走样的技术
  PCR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它可以将目标基因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百万至数亿倍,被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最为重要且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之一。PCR之父穆里斯也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PCR却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缺陷:拷贝会走样,主要表现为碱基错配及非特异性扩增。这制约了PCR在医学临床诊断上的应用。样本量小、精准度高的医学临床检测需要拷贝不走样的PCR技术。
  洪国藩院士的Lcn-PCR技术,克服了普通PCR技术的自身缺陷,同时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能排除环境的交叉污染。洪国藩院士研究组历时10多年,利用该项技术对数千病例的病原体感染,进行了临床平行对照检测与研究,充分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与精确性;而且实验方法安全、简便,省去了超洁净空间所需的设备,可在普通医院中应用。
  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是,研究组应用Lcn-PCR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HPV有100多种亚型,其中至少18种亚型的连续感染会导致宫颈癌。在实验中,Lcn-PCR技术检测的845例非致癌病毒感染中,传统检测方法却检测出276例致癌病毒感染(即假阳性);Lcn-PCR技术检测的647例致癌病毒感染中,传统检测方法却漏检了其中的259例(即假阴性)。此外,Lcn-PCR技术能给出每一例感染的正确分型,这也是传统检测方法无法实现的。Lcn-PCR与DNA精确测序相接合,最终检测正确性达到一个核苷酸的最高点(即美国和欧盟的医学临床检测的金标准)。
  作为临床诊断技术的一项创新成果,Lcn-PCR的有关内容以独立一章的形式,被选录在《分子生物学方法》丛书中。
   从一个想法开始
  研发Lcn-PCR技术,并不是洪国藩院士刻意为之,最初也没有想到要应用到医学临床。师承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洪国藩院士的科研方向是基因测序,而PCR是他实验室里使用的工具之一。
  “在实验室里用PCR鉴定一下基因,往往会发现有碱基配对错误。”洪国藩院士说,“我想,这在我们的具体研究工作中不要紧,找到正确的就可以了。但是,在医院临床诊断时可不能出错。如在上述HPV的检测中出现这么多的假阳性、假阴性,这对病人来说可是一个重大事件。如果能找到一种更加高效、更灵敏,并能在少量样本情况下准确扩增基因的PCR技术,对临床来说很有意义。
  于是,洪国藩院士最后研制出了Lcn-PCR体系,使基因得到更正确的复制。
   让企业接过“接力棒
  如何把Lcn-PCR产业化?这可不是洪国藩院士和生化与细胞所的强项了,需要企业接过“接力棒”。事实上,敏感的企业早就嗅到了基础研究带来的市场创新机会。早在四五年前,来自深圳的一家民营企业就开始跟踪洪国藩院士和Lcn-PCR技术。
  2015年初,生化与细胞所建立起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对Lcn-PCR重新进行知识产权部署———从单纯的技术秘密保护,到申请专利和技术秘密保护并行。研究所已与这家深圳企业签署了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的独占使用权协议。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品,洪国藩院士和研究组接下来还会继续帮助企业,直到该技术能惠及普通老百姓。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永莲评价说:因为兴趣,在科研上做出了成果,没想到却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贡献。由此可见,基础研究不容忽视,在解决了科学问题之后,肯定会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影响其他领域。
  “我们所以前开新闻发布会都是有重要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刊物上,这是第一次为一个应用成果召开。”生化与细胞所所长刘小龙说,“我们所以基础研究为主,而基础研究DNA中隐藏着应用的‘基因’。如何能在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中催生出应用成果并走向市场,这是我们所还在不断探索的。
  事实上,正在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也正在进行同样的探索,Lcn-PCR技术的成功转化经验值得借鉴。(作者 耿挺)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