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小研究室长成了学校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13.01.2015  19:01

2015年1月8日上午慰问退休老教师新年茶话会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604会议室召开,茶话会由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总支书记房叶臣主持。院长郭树勇向老教师们详细介绍了2014年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建院情况和学院半年的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活动2014年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后退休老教师首次回访学院,又适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志一审稿(1995年-2014年)正在修改过程中,老同志纷纷畅忆了院志一审稿中涉及的史实。

回忆起当年学院前身苏联问题研究室,金宗美老师深情地说道,“1979年下半年,俄语系因学生招生减少有富余教师了,由当时的系总支书记叶灵春老师提议成立苏联问题研究室。记得对这个提议我和朱有钰老师两个人是一起相互商量的。这个事情要慎重考虑 ,因为当时要从事新的事情,要从教学向科研转型,但是我们有兴趣,可以去尝试。这是因为当时觉得虽然我们掌握了俄语,但是对苏联却并不了解。好在学校有俄文报刊和杂志可以查阅,可以从翻译报刊新鲜材料起步。就这样,我们两人在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去加入新的苏联问题研究室。在杨希钺、龙杏云老师最先报名后,我俩是较早报名加入研究室的。……后来,来研究室人多了,俄语系毕业生汪宁、胡传荣加入,再后来,从上海大学去找来当时社会学系应届毕业生陈敏华加入。队伍一点点壮大起来后,研究室变成了研究所,就有了分工,一开始是对苏联的社会、教育进行研究,后来对经济、外交等问题也进行了关注。

当时,上外对我们这个新生事物一直很支持,给我们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觉得自己是半路出家,为加快转型,我和朱有钰老师还专门去上海大学听课一年,另外,我和朱有钰去尝试参加校外学术讨论会,慢慢地在校外有了一点名声。

路从头开始走,走到哪里并不清楚……,而且,当时除了一份工资,我们还过着穷日子,但当时我们只想做自己喜爱的事,把研究工作当作第一位的事情,后来的发展证明,用这个俄语的工具是能够从教学转型科研的。

当年叶灵春老师成立苏联问题研究室的提议开辟了科研的道路。没有叶灵春的提议,就没有我们学院的今天。今年我已80岁了,很兴奋地看到,一辈一辈的人成长起来,今天我们看到学院后续有人、兴旺发达,学院从当初俄语系的一个小小研究室长成了学校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杨希钺老师提到,研究室筹建的过程得到时任上外院长王季愚同志的大力支持,王季愚特别强调,研究室成立以后,应该向社会发声音,敦促研究室尽快出刊物。这样,经过短短三个月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下,内部刊物《苏联问题研究资料》(如今《国际观察》的前身)创刊号诞生了。

朱有钰老师补充说道,1980年,在俄语系的建制下成立苏联问题研究室,室主任是林秉申,副主任是杨希钺。同年,出版了《苏联问题研究资料》创刊号,林秉申任主编,杨希钺任副主编。

其他老教师们对当时苏联问题研究所的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沿革情况进行了确认。杨希钺老师还以《国际观察》资深编辑的严谨对一审稿的有关文字表述进行了修改。

此外,汪宁老师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年度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武心波老师对学院的中国学研究所工作进行了介绍。老教师们表示,中国学设立在我院政治学学科点,是符合现实需要和国家需要的。老教师们对学院未来的大发展非常期待。

此次茶话会老教师畅忆学院发展前身,共叙未来期待。其生动的叙述细节成为不可多得的学院史宝贵口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