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发布 《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

22.11.2016  21:12

11月3日,由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摩根大通联合主办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由摩根大通资助、复旦大学教授袁志刚团队和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会议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世界银行等国内高校和国际组织的研究人员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参与。当天,袁志刚和李强在由摩根大通、亚洲协会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举办的“领先一步——中国科技创新激发人力资本转型”国际论坛上公布了主要发现。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和其他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以及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挑战。这些挑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双重困境:一方面,劳动力总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和供给将呈现什么特征?如何缩小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缺口?针对上述两大问题,袁志刚和李强带领京、沪两大顶尖高校研究骨干30余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供需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研究,最终形成《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报告以经济学和社会学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基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劳动力市场数据以及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开创性地使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时序分析与横截面比较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技能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增加,带来劳动力市场技能回报不断上升。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国际化管理人才和战略设计人才尤难获得。不同产权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在人才竞争上存在差异,导致人才短缺情况的不同。制造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区域聚集效应,并且由于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存在差异,人才短缺也因此呈现区域异质性。随着制造业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劳动力市场对现代服务业中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上升趋势。

围绕增加人才供给,报告主要提出以下五方面政策建议。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对接,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性人才。其次,职业培训平民化,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扶助农民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技能提升。第三,逐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模式。第四,弘扬工匠精神,完善职业化教育链条,打通入学、求学、求职、发展等全链条,建设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后,在宏观层面,打破行政性和行业性垄断,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以机会公平为原则推动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人才流动、就业和创业环境。

本报告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由李强领衔,郑路副教授负责执行,戈艳霞、徐玲、沈记执笔,张莹、葛天任、杨艳文、赵羽、赵罗英等研究人员给予支持。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由袁志刚领衔,该团队长期从事宏观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中国宏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运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团队执行负责人封进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健康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领域著述颇丰。此外,数联铭品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新经济指数的参与者陈沁博士,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涛、葛劲峰博士、陈琳博士、高虹博士、张冰莹博士、韩旭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琳,河海大学副教授徐升艳,上海大学谭静博士,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宛聪博士等国内劳动经济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了课题研究。本研究将劳动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体现了团队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为导向的研究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