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交大研究团队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肥胖症

23.07.2015  21:08

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尹爱华主任医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惠儒教授领衔的中、美、英、德、法等12家机构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在“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儿童遗传性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推动作用,通过营养治疗改变菌群可以有效控制“小胖威利”们的食欲、降低患儿体重。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细胞》和《柳叶刀》联合支持的开源杂志《EBioMedicine》上在线发表。    

饥饿感缓解,体重明显下降

因先天染色体缺陷引发的遗传性肥胖症“小胖威利”综合征,令患儿出现“暴食症”,患儿体重迅速增加,有的3岁就达40千克以上,发展成重度肥胖,会出现呼吸睡眠暂停、血糖过高及心脏病等并发症问题,甚至最终危及生命。不过,尽管由人基因缺陷决定,遗传性疾病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预和推动,与人共生的肠道细菌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前临床上控制肥胖患者体重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使用抑制食欲的药物、肠胃道手术或者长期低卡路里膳食。但抑制食欲的药物对“小胖威利”患儿的效果不显著;肠胃道手术又存在较高风险,且“小胖威利”主要是脑丘体控制不了食欲,无人看管时,持续进食甚至有撑破胃的风险。    

研究团队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的临床实验,为17名参加住院营养干预的“小胖威利”患儿和21名单纯性肥胖儿童提供了以全粮、中医药食同源食品和益生元为核心的膳食,为人体均衡提供所需大量和微量营养素,同时特别增加大量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复杂碳水化合物。赵立平解释,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可被细菌吸收,并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乙酸,患者在体重下降和代谢改善的同时,全身性的慢性炎症也会逐渐减轻,血液中细菌产生的能引发炎症的毒素也在减少。    

经过12周营养干预后,在没有外加锻炼的情况下,“小胖威利”患儿与单纯性肥胖患儿一样,饥饿感明显缓解,暴食症得到较好的控制,体重明显下降。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实验志愿者,经过430天的营养治疗,体重由140公斤下降至73公斤。    

菌群相互作用具有调节功能

研究还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不是单个细菌的杂乱堆积,而可能与“热带雨林”这样的宏观生态系统一样,遵循着共同的生态互作规律。肠道优势细菌的基因组可以分成“基因组互作群”,一部分基因互作群的丰度越高,症状越轻,而另一部分基因互作群的丰度越高,症状越重。在干预后,含有双歧杆菌的一个基因组互作群成为优势菌,在它们的丰度升高的同时,含有产毒素细菌的基因互作群都开始降低丰度,它们可能使整个肠道菌群的结构恢复并保持正常。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小胖威利”患儿与单纯性肥胖儿童具有类似的菌群结构失调特征。经过膳食干预后,“小胖威利”患儿的菌群结构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升高,能够产生引发炎症的毒素的病菌以及能够将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成分转变成加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毒素的细菌量均有减少。研究者把实验志愿者受干预前的肠道菌群转移到无菌小鼠肠道里后,诱发了小鼠肠道炎症和脂肪细胞肥大;而志愿者干预后的菌群就没有了这种能力。    

这项研究也为开发更加有效的调整菌群的益生菌、益生元等新产品奠定了技术基础。成果的发表对于在肠道菌群中找到新的药物和营养干预肥胖的靶标,改善遗传性肥胖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控制全球肥胖症的流行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来源:《新民晚报》 2015.07.22 第A13版 上海新闻    

原文: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