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家徐寿的玄孙女 年逾70岁却和“石库门”结缘
她是近代科学家徐寿的玄孙女,已经71岁,本可以舒舒服服呆在家里,却一头扎进了对“绞圈房子”的探秘,这一扎就是三年。
去年认识徐大纬时,她从包里掏出一本书——《上海绞圈房子和中国古民居探秘》,“这是我写的书,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其实是一回事,都属于绞圈房子,而石库门就是从绞圈房子脱胎出来的。”
她说,为了找到证据,她从2014年下半年起寻找上海的绞圈房子,在乡村和集镇进行地毯式搜索,共找到85座。
一年多过去,她在“绞圈房子”上的探秘和论证并没有止步。
一张1948年的上海市区航拍图吸引了她。“幸亏历史的影像资料留下了城市的记忆,揭开了在石库门诞生之前上海人到底住什么房子的谜团。”徐大纬说,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她理清了从江南厅堂式院落民居——一层三、四合院上海绞圈房——二层三、四合院上海绞圈房——上海石库门——新式里弄——花园里弄,这样一条非常清晣的上海民居的传承脉络。
作为一位石库门的民间研究者,说这句话时她显得很有底气。
徐大纬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万勇博士一起研讨石库门起源问题。
找到48年的老地图,绞圈房子不全是豪宅
徐大纬是近代科学家徐寿的玄孙女,其父徐宝彝13岁留学法国,1935偕在巴黎学习声乐的夫人杭州名媛嵇元红归国。他回国后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兼广慈医院外科主任,是上海外科手术的第一把刀。
作为建筑师,徐大纬45岁时就主导了人民广场迪美购物中心的设计,并提案建设香港名店街,打通购物中心与地铁一号线,是中国地下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的先锋人物之一。
“我童年在安福路的别墅中度过,从小学到中学,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安福路、武康路、复兴西路、汾阳路、太原路,马路两侧在梧桐树丛中隐约显现的小別墅和洋房每天都在熏陶着我。”
“但是小时候从没有见过上海的绞圈房子。”徐大纬说。一次在报上读到的一则新闻,让她对绞圈房子萌生了兴趣。
她从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退休后,自己开了家设计公司,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进行绞圈房子和石库门的研究。
徐大纬寻找绞圈房子的方式相当现代,符合其玄祖的科学家风格。她从网上下载了卫星地图,在上面找“洞”。“绞圈房子体量够大,每一进有一个天井,地图上看来就是一个‘洞’,如果是完整的三进就有三个‘洞’。”
一番地毯式搜索后,她在上海乡村和集镇找到85座绞圈房子。
她认为,作为江南传统民居分支之一的上海绞圈房,经历从起源、演进、脱胎到改良的过程,成为汉民居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为上海近代民居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1948年上海安福路五原路的绞圈房房聚落。
1948年三林地区绞圈房聚落。
去年9月,她去三林筠溪小镇调研,看到一张1948年上海的航拍地图,长宁区的华山路东西两侧,徐汇区的徐家汇镇、安福路、五原路和淮海西路,静安区的万航渡路东西两侧、愚园路南侧以及黄浦区的斜土路南侧,中山北路南北两侧……一大片一大片的绞圈房清晰可见。
徐大纬很激动,原本准备向规划设计院购买,但没有,网上一查,她搜索到“上海天地图”就有一张全上海的航拍。她如获至宝,下载放大,“通过航拍图,我在市区找到20几处成片的绞圈房子。”
有几座就在她童年居家附近。记忆一下子被勾起来,“小时候我家有个帮佣,我叫她娘娘,她就住在安福路斜对面。我记得那是个本地房,现在从地图上看,就是绞圈房子。”
徐大纬还惊喜地发现,在那附近也有一大片绞圈房子。“在我之前的研究里,一直认为,绞圈房子都是属于豪宅。”
“能建造绞圈房子的人家,一般是人口较多的大户人家。”在她看来,能买下地造绞圈房子的人家,必然有不错的营生,能养活一大家子几十口人,货物往来需靠漕运。因为以前古镇上做生意的人家,都是船一靠岸,便信步回家,商住两用的宅子离河不会太远。
浦东合庆四合院绞圈房。
江南民居航拍图。
作为上海几代同堂的大宅门,绞圈房子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子孙多寡,两进和三进,三、五、七开间都有。每家的客堂,甚至都有各自的堂名。家族内部的重大活动,都需在客堂里举行。
“但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绞圈房子贫富都有,很多都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一点点建起来。徐大纬曾问过浦东老宅的老王,有没有贫农住在绞圈房子里,老王也点头认可。
上海石库门姓“申”,脱胎于绞圈房子
在业界,不少专家持石库门源于江南民居的观点,并不认同上海绞圈房是上海石库门母体。
而在徐大纬看来,上海石库门姓“申”,且从绞圈房子脱胎出来。
这里面的传承颇有谱系,“绞圈”一词源自上海木工的术语,上海本地工匠釆用三面或四面的双坡绞圈屋顶,压低了山墙的标高,用以克服上海七宝镇以东地区免遭台风侵袭的问题,藉此,使上海绞圈房从江南民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独特的民居小分支,其中,二层三合院绞圈房是日后脱胎成为具有三面双坡屋顶石库门的必然和唯一的建筑形式。
“江南民居中的厅堂是多进民居,在天井里一般不设厢房,仅有檐廊(游廊)而已,口字型的一进厅堂式民居,则往往在天井的两侧设有厢房,面宽一般较窄,只需单坡屋顶即可满足需求。因此,一般的江南民居并不具备脱胎或演变成为上海石库门的基本形态条件。”
她耐心解释上海的里弄或弄堂。“重返故里”指的就是回家,毫无疑问,“里”就是家,弄就是江南地区常见的街和巷,“堂”就是江南传统的厅堂式民居的厅堂或称客堂间,大户人家在厅堂里都挂有自家堂号的匾额,于是,“堂”既是建筑空间又成了建筑符号。
上海厅堂式民居客堂间匾额。
石库门弄堂里的堂字界碑石。
在上海的老城厢,张园、新天地等石库门弄堂里,徐大纬都找到了刻有“某某堂”的界碑石。“每家人都有,有的是地平面抬高了一时找不到,我就看附近的阴沟道,看水的流向,很快在青瓦片中找到了界碑。”
她在无锡的同学也发来了照片,大户人家家门口都有“堂”的界碑。在江苏盛泽古镇,号称72条半里弄,而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有90多条里弄。
上海石库门弄堂的主弄和支弄。
英国曼彻斯特联排式住宅格局。
她说,石库门里弄汲取了江南古镇典型的鱼骨状联排格局的精华,由主弄和支弄共同组合而成,户户朝南,相对封闭,这和欧洲城市户户面街,忽略朝向的开放式联排格局毫无相同之处。
“虽然,早期的石库门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万幸的是,董家渡花衣街拆迁时,地产商曾聘请同济大学测绘队,为每一间房子留下宝贵的测绘图。”她说,从测绘图可以发现,在未使用混凝土前,石库门的整体结构为木质穿斗结构,与绞圈房子没有差别。
粉墙黛瓦的上海绞圈房子如何演变为红砖弄堂的石库门建筑,为了让大家直观了解她的理论,她还做了三维动画,模拟上海绞圈房和石库门的建造过程,生动地演释石库门从起源、演进到脱胎而出的全过程。
“虽然我只是一位民间研究者,但希望能对石库门文化的研究能所帮助。”徐大纬说。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