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上海路名的文化记忆
可能很多上海人还不知道,上海的路名,不仅充满有趣的历史故事,而且它的取法,领全国之先,为中国现代化城市道路提供了模板,开创了“第一”。
上海路名最著名的开创性有二,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
率先使用“路”这个叫法
1932年上海县衙周围道路图
中国传统城市的道路,最大、最繁荣的一般称为“街”,赫赫有名如长安街;小一点称为“巷”,上海有的也叫“弄”。成语“街头巷尾”、“大街小巷”就是这么来的。“路”这个叫法比较晚,是近代从上海普及开来。如今已经成为注册道路时的通名。
统一规范路名的取法
近代的上海外滩地区,首度统一规范路名的取法,规定东西向的道路取中国城市名,如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等;南北向的道路取中国省名,如河南路、江西路、山东路等。当然偶尔也有例外,比如广东路是东西向的,据考,那是因为在近代以前,那一片只开放广州一口,早期英文Can-ton更多是指广州。此路的原英文名CantonRoad,本意就是“广州路”,是汉名把CantonRoad误译为“广东路”了。
刚铺成柏油路的西藏路,右侧即跑马厅
这种拿全国版图取路名的方法,方便、亲切、好记,还带着爱国精神,后来被各大城市所模仿。这个传统上海也承续至今。
所以路,不只是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从市政开始,市政的现代化从道路开始。上海道路的背后,是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化历程的浓缩。”
位于豫园的四牌楼街
老城厢的道路自然形成,路名约定俗成,并不讲究。常有重名、谐音,并不奇怪。比如门口有一座牌楼,就叫“牌楼街”。上海开埠以后,外滩地区广修道路,工部局规定路的尺寸、宽度与周边建筑物的关系,规划细致到人行道至少3米宽、建筑物高度不能超过路宽的1.5倍、道路开发占总面积23%为宜,要求立路牌、漆上名称,等等。路边渐渐亮起了煤气灯,进而改成电灯。路面从土路、弹硌路,渐渐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于是就有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外滩区域的路政规划,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最早的模板之一,被纷纷效仿。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路”串联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历史,串联了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形态和烙印。
早期外滩道路的命名同样没有规律。怎么取名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灵机一动,提议以中国省市或河流名取代旧名。为方便外国人和中国人记忆,所有道路一律称为路(Road)。这个方案从现在来看,无疑非常聪明。
有了路,有了路灯,开通电车,人气渐旺,渐渐也有了商业的繁荣。
1936年 上海南京路
比如说,“为什么四大百货公司会共同选择南京路呢?”这当然不是偶然。南京路作为主要干道,原本铺设的是碎花岗石路面,比起其他传统的土砖路、海滩圆卵石路面,质量已经大为提高。紧接着,道路的交通配套设施也跟了上来,外滩至河南路的南京路段竖立起煤气灯,马车交通量大为增加。工部局还买来树苗,种植在路边,“行道树”由此成为道路设施的一部分。
20世纪初上海的黄包车夫
一个小故事是,彼时的黄包车夫不懂,非常害怕路下埋的煤气管道,以为是火烫的,尽量不走在管道的路面上。这样的道路面貌,对当时的人来说非常新奇。
1906年,南京路甚至出现了一段铁藜木路段,从外滩至江西路。这些澳大利亚进口的木块铺设简单,维修方便,而且还非常耐磨。此后,道路照明转为稳定的白炽灯,晚间车辆也能行驶。于是当时间走到20世纪初,一个规模日益扩大的现代城市、一个适合工业时代的交通网络,从外滩铺开,慢慢形成。
不过,也未必都是好事。大家有没有注意,上海的道路东西向多畅通,南北向多阻碍?虽然租界带来了先进的路名管理、规范的道路规划,然而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果,这种路网格局的负面作用至今还影响着上海。
位于淮海路上的有轨电车
比如,由于不同租界道路不通,上海的路网格局被几个区域分割得支离破碎。最夸张的是,一辆电车,如果横跨几界,每界都需要换买票员收费。
辛亥革命后,上海老城厢的城墙被拆除,然而这于事无补。老城厢小巷多,路不够宽,电车、轿车几乎开不进去,只能到此为止。11路公交只能绕城墙转一周,城墙虽然没了,那条路线还在,“小东门”“小南门”这些路名还在,至今保留着上海城墙的历史记忆。
东起小东门的上海老街
同样,租界自己要扩展,南北方向已经被别人“圈”了怎么办呢?只好从外滩往西造主干道路,不断由东向西延伸。
解放后,重新梳理上海路面下的管道成为一件头疼的事情。管道密密麻麻,公共租界排了一套、法租界排了一套,彼此还不通,又浪费地下空间。
内环高架路沿中山环路而建
面对支离破碎的路网,通行实在不便,上世纪中,“中山环路”出现了,它把租界围成了一个圈,南北方向至少可以绕圈通行。当时就规定,中山环路附近的建筑物必须退后10米,预留空间,这才有了今天相对宽阔的中山路。而内环高架直接就在此基础上形成。
可以说,上海的路网格局不是偶然,上海的路名不是偶然,几度风云变幻、几代记忆交替,或许有的地理面貌已经消失掩埋,有的名人故事已散落沧海。然而好在路名还在,它们无言诉说着城市的故事,默默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最重要的是,这些道路、这些路名的背后,是上海前世今生的推演、是这颗东方明珠现代化历程的缩影。
文字来源:解放日报
“看懂上海”开通了线上微社区“旁友帮帮忙”,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浏览,并留下您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您也可以留下您对上海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您是老克勒,那请一定不要“吝啬”,让我们一起把 上海的人文面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