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监狱规范完善短期犯管理教育模式
自《刑事诉讼法》修订实施和劳动教养制度废止以来,面对余刑一年以下短期犯激增、押犯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压力,上海监狱主动顺应刑事法律政策调整,预先研判、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在五角场和北新泾两所监狱的短期犯监区试点工作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强短期犯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做好短期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短期犯管教机制,探索短期犯管理教育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一、以快制短,以考促管,严格短期犯日常管控措施
针对短期犯服刑周期短、流转频率高的特点,上海监狱采取“以快制短”办法,加快工作节奏,适应押犯需求,强化新收入监、考核管理等举措,宽严相济,提升管控水平。一是强化新收入监。实现收押工作流程化、排查摸底程式化、整训模式规范化,建立新收异常情况预警机制,形成一个周期(以两个星期强化新收集训为整训周期)、两级架构(以监狱、监区为新收集训两级教育考核架构)、三个时期(初入期、训教期、考核期)、四个环节(一级授课、三级辅导、信息反馈、总结评估)、五大板块(行为养成、队列训练、各类教育、生产培训、考核验收)的训教一体化的新收集训模式,为短期犯树立法律意识、身份意识和改造意识打下扎实基础。二是突出考评激励。缩短考核周期,实行“日检查、旬考核、月评估”考核模式,根据短期犯改造表现,采取相对应的计分考评方式,将日常考核评估结果与分级处遇挂钩,建立“文明监组”和“自律个人”评比制度,提供更多的处遇等级晋级通道,将处遇评定周期由季度调整为月度,及时兑现处遇奖励,提高短期犯改造积极性。三是注重宽严相济。根据短期犯的恶性程度和改造表现,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落实分管分押管理模式,一般采取对短期犯实施集中关押,建立以主管干警、警务组、监区为主体的点、线、面立体交叉全方位防控体系,投入短期犯改造全过程,通过严而有据、严而有理、严而有节、严而有情的管理方式,增强刑罚体验感,促进短期犯行为规范养成。
二、依法依规,公正立信,切实规范短期犯执法管理
短期犯刑期短,一旦发生执法问题将造成监狱化解矛盾的余地狭窄、难度加大。上海监狱通过不断规范干警执法行为、提升执法精细化水平,从源头上降低执法风险,提高执法公信力。一是开展短期犯执法风险评估。注重实证研究,开展个案分析,建立短期犯执法问题个案库,评估可能遇到的执法风险。定期通过狱情犯情分析、集体会诊等形式,系统分析短期犯性格行为特点和改造现状,完善执法策略。二是落实证据固定保全。充分运用监区分控平台、监控设施、录音笔等执法工具,对行政奖惩、警戒具使用、罪犯权益保护等重要执法环节全程留痕,做到执法有记录、操作有痕迹,提升执法管理效能。如对短期犯入监当天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全面检查,规范就诊程序,完善看病、服药记录,有效避免可能产生的执法争议。三是加强干警执法监督。增强执法检查和警务督察力度,每月对行政奖惩、处遇等级评定、日常奖扣分等重点环节进行督察,将干警执法情况及时通报并纳入监区目标管理考核。对短期犯做到释前谈话全覆盖,及时化解他们在服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产生有关执法问题的矛盾纠纷。
三、个别诊疗,矫治恶习,提高短期犯教育改造实效
一是形成短期犯个别化矫治模式。加强短期犯的身体健康、危险度、改造难度、改造需求和心理健康评估等工作,为罪犯分押分教提供依据。对短期犯的诊疗式矫治贯穿服刑全过程,从个体特征、日常行为规范、内务卫生、学习教育、劳动改造、心理状况五个方面,设计了相对客观的参数标准,依照标准,对他们的改造情况进行记录和考核,实时掌握每名短期犯的改造动向和个体特点,形成“一人一表一册”的矫治模式。加强对累惯犯等罪犯的分类改造工作研究,运用循证矫正工作方法,积累改造个案数据库,不断形成改造短期犯的最佳证据和措施。二是突出认罪悔罪教育。重点开展不低于16课时的认罪悔罪课程教育,使短期犯认清犯罪危害,深挖犯罪根源和悔恨犯罪行为。每周开展不少于10课时的行为规范训练,如一日规范训练、静思训练、四操训练(队列操、内务操、广播操、板凳操)、“七相”训练(站相、坐相、走相、跑相、蹲相、吃相、睡相)等,增强短期犯身份意识,体现惩戒和规训作用。三是强化职业技术培训。选择适合短期犯的劳动改造项目,以简单劳务加工为主,帮助他们矫正犯罪恶习,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观念。充分考虑短期犯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办汽车美容、餐厅服务、绿化园艺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使他们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为重新回归社会提供保障。四是做好刑释衔接管理。加强与地区的信息沟通,特别针对累犯、有吸毒史、不认罪服判或不服管教的、家庭社会矛盾尖锐等七种类型罪犯,向地方安帮部门发放《帮教提示书》,初步建立起基本信息沟通、重大信息衔接、突发信息通报、监地信息互动的信息联通机制,确保短期犯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