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监测到治理,还老百姓一个“水乡景”
来源: 解放日报 | 2015-02-08 | 作者:蒋娅娅/李蕾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质监测的数据采集。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蒋娅娅 李蕾
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上,河道整治、水环境的改善,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上海地处平原,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根据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上海现有河道26603条,总长25348.48公里。其中,市区两级管辖河道共303条,总长3249公里,占河道总长的12.8%。当然还有更多的乡镇、村级河道,俨然是一个江南水乡。
但正如曾经苏州河的污水横流,很多被忽略的污染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大困扰。
而如今,伴随一轮接一轮的“环保三年行动”,上海逐年加大投入,从水质监测到河道整治,将逐渐还百姓一个宜人的水乡景。
水质监测,当好河道卫士
一条河流经百姓身边,它有没有被污染,它的水质究竟如何?监测数据能告诉你最准确的答案。但这些监测数据从何而来?答案则是环保部门覆盖各个河道的水质采样和监测。
记者从市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获悉,目前,上海市区两级303条河道上,市环保部门已设置了400多个水质监测点,骨干河道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监测中心副主任张锦平告诉记者,以苏州河为例,从浙江路桥、武宁路桥、北新泾、华漕到黄渡、白鹤,再到赵屯,每一个断面都进行水样采集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上海的河流主要为感潮河道,受潮汐影响较大,因此一天之内的水质监测会根据河道的涨、退潮分两次采集水样,这样能更客观地监测河道水质的实际情况。
不过,张锦平也坦陈:“目前的水质监测形式主要为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整个工作流程耗时较长,尚不能完全实现如同空气质量监测一样的实时监测。”
目前,按照相关水质监测技术规范,监测中心每次会安排两个专业人员、一辆具备冷藏功能的采样车到现场采集水样,确保采集水样的真实客观。采集后的水样需要低温保存并运输至实验室分析。大多数情况下,采样人员会在设置了监测点的桥上进行采样,但对于一些大的河道,还需要开船出行至监测点后采集水样,采样难度会大幅增加。
样品采集后,监测部门实验室会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立刻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成分分析,并按照国家环保部门和质检部门发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进行评价,确保水质的安全。一旦发现污染物浓度超标,则会发出预警。目前,上海市级河道每月均进行监测,大部分区级河道也已实现了月度监测。
“水质监测犹如河道的卫士,日常监测加上长年累月的数据积累,监控着河道水质状况,让老百姓放心的同时,也为河道水环境的整治提供依据。”从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来看,市区两级主要河道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河道水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
河道整治、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事关百姓健康安全的一件大事。下一步,环保部门还将在水环境自动监测上加大投入力度。
河道整治,打造宜人水景
水质监测提供了标准和参考依据,河道整治就要快步跟上。历届市委、市政府也一直把河道水环境治理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包括通过采取“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生态”等有效措施,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比如苏州河这一上海“母亲河”的整治。据资料记载,苏州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黑臭现象,1928年在苏州河取水的闸北水厂被迫搬迁到军工路黄浦江取水。20世纪50-60年代,苏州河污染加重;上世纪70年代末期,苏州河上海段全线遭受污染,市区河段中年黑臭,鱼虾绝迹,两岸环境脏乱。造成苏州河严重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系,以及感潮河流不利的水动力条件。
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始对苏州河污染治理问题进行研究。1988年对排入苏州河的污水实施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1993年投入运行,每天截流污水140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1996年开始进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分三期进行,整整历时11年,总投资约140亿元。
整治成果已经显现。2000年,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2001年,市区河段甚至出现了成群的小型鱼类,而且鱼类品种和数量正在进一步增加。同时,主要支流消除黑臭,水质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市区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逐渐转好,稳步改善,达到了地表水V类(景观水)的标准。如今,苏州河河道整洁,市容明显改观,滨河绿地、公园面积大幅增加,亲水岸线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苏州河两岸正成为适合居住、休闲、观光的城市生活区。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带动面上河道整治,城乡水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2000年以来,综合运用截污、疏浚、治岸、绿化、调水等治理手段,上海各级水务部门实施了中心城区河道整治和郊区骨干河道整治,目前全市市管、区(县)管骨干河道整治率约为50%。通过多年的持续整治,到2005年底,本市中心城区河道已基本实现了消除黑臭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本市城乡水环境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防汛排涝能力大大增强,社会公众对中小河道治理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在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基础上,2006年起,本市相继开展了郊区黑臭河道治理、郊区“万河整治行动”、界河整治、河道生态治理等镇村级中小河道整治,到2010年底,全市河道消除黑臭,一些中小河道的面貌也正在逐步改善,本市河道治理已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阶段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阶段转变。
不过,市水务部门也坦陈,本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与2020年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部分镇村河道还存在脏、乱、差的现象,要建设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河道水环境,依然任重道远。未来3-5年,市水务部门还将集中投入、持续治理,目标是至2020年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上升至78%,镇村河道劣Ⅴ类水质水体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持续改善河道水质,稳步修复河网生态,营造水生态文明建设亮点,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河道水环境。
崇明:农村河道“毛细血管”也要扮靓 崇明三岛林木葱茏、绿荫如盖、百鸟翔集,尽显生态风光。而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水网,则见证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成果。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崇明三岛共有河道17310条、1万余公里,其中绝大多数是镇村级河道。如果说,市县级河道是通贯全岛的“主动脉”,那镇村级河道就好比“毛细血管”,虽细微,但同样重要。
虹口:水系丰富的中心城区 面积只有23.48平方公里的虹口区,由南到北河道交错,分布着南泗塘、沙泾港、西泗塘、俞泾浦、虹口港、走马塘等6条河流,总计20.6公里,众多居民小区坐落于河道两岸。经多年整治,虹口水系的水质在8个中心城区中已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