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青椒】数学科学学院谢启鸿老师的上课秘笈
数学科学学院谢启鸿老师的上课秘笈
因材施教 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谢启鸿:2005 年 3 月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获得 2014 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研究方向为代数几何,开设《高等代数》课程。
谢老师还是老式上课法,仅凭一只粉笔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板书。时至夏日,往往一堂课终了,谢老师的衣衫被汗水湿透。
但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同学要提前一到两节课占座才能找到最佳的位置。
谢老师上的《高等代数》课面向大一新生,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极为基础的地位,其掌握理解程度与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息息相关。经过对学生水平、课程设计、教学进度全方位思考后,谢老师找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
由于高等代数的基础地位,谢老师极为重视对基本定理、公式的推演。他说现在上课流行用幻灯片,这固然可以回避失误,但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课,必须一步步展示理论推导的整个过程,即使偶尔出错亦有意义——因为那里正是难点或易于混淆的地方。而他每节课精心制作的板书,用最朴素清晰的形式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成为学生的最爱。
考虑到课程面向大一新生,谢老师授课特别注意循序渐进,给新生留下了一个从高中填鸭式教学到大学自主性学习的适应梯度,并通过教学语言和课后习题加以把控。他注重效果的反馈,经常在课堂上直接问询同学们是否掌握,如果存在疑惑则会适当地调整进度。因为目前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数学教育水平以及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层次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甚至会出现十分之一的优秀生远远“领跑”的态势。谢老师坦言“我的课会让其余 90%的同学完全理解。”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哪怕学生课前未能预习或不翻阅课本,只要听课就能掌握。因此在网上阅览学生对谢老师的赞誉,写得最多的一条即是“老师的课听得懂。”
这样的课堂设计也会带来质疑:岂不是牺牲掉了最出色的十分之一的学生吗?针对该问题,谢老师特意推出了高等代数博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每周一题”。这些题目在难度和广度上大大高于日常课程,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按时完成或与老师交流。谢老师的书桌上堆放着学生交来的解答和证明,认真的笔记和清晰的思路体现了学生对博客的欢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爱戴至此,足见他作为老师的成就。
谢老师留心教学经验的总结,完成了 10 篇研讨数学教学与试卷命题的论文。他对期末考卷的命题亦颇有心得,以考核基础知识的试题占据绝大多数,在最后安插两道具备区分度的难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皆可发挥。
虽然有繁重的科研压力,谢启鸿老师仍然关注教学与授课。2013 年他在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理科组第三名,彼时也有评委认为其课堂互动仍可增强。谢老师明白这一建议的艰难,因为数学作为最为基础的理科,与人文学科不同,公式和论证早在百年前成型,在初学阶段一味讨论鲜能取得成果,甚至可能流于形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将教学交流与互动延伸至课间和课后,还用专门的微博、微信来解决学生的疑问。在学习指 导上,他的方法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给出读书练习的建议——对学生的关注和过硬的学术水平,使他成为学生口中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