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上海】最后的“给水站”? 城市变迁印记面临拆除 市民呼吁保护!

20.08.2015  21:21

提起弄堂里的"给水站",不少老上海人就会想到曾经的生活场景。几十户人家拎着水桶排队打水,邻里街坊共用一处水源洗菜、洗衣服。随着时代的变迁,"给水站"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最近闸北区长安路63号的一片拆迁房里,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给水站,又唤起了大家的记忆。周边居民都呼吁,能否保存这个"给水站",留下上海城市变迁的印记。

长安路63号:一棵孤独的"水管树"

在苏州河边的一片拆迁房里,记者看到了这个"给水站",地面上已布满青苔,主水管是一个"T"字形,上面安装了7、8个水龙头,这些软管径直向上,连到多户居民家中。

居民回忆1:这里曾是挂牌水站


拆迁区里居民已陆续搬走,如今仅剩3户人家。居民们向记者回忆了当时这个给水站的情况。

居民:原来在这有一个白色的"给水站"的牌子
上海市第几"给水站"
有号码的 就挂在这
白色的 后来拆掉了
在这边有一个水池子
用木桶舀水的
后来慢慢就没有了

以前给水站的牌子是这样的↓

居民回忆2:"给水站"曾供应72家房客

居民们说,这个弄堂里的"给水站",曾经给周边七十几户人家提供水源。当时,家家户户每天拿着水桶来打水,洗菜、洗衣服甚至洗澡都在这里。


居民:
原来是一个"给水站"
我们用水桶买水
那时候一分钱一桶
那时候我还很小的
我们从这里用铅桶
从这里接水
然后拎到楼上去用的
居民:我小时候就坐在这个石板凳上面
一开就这样洗澡了
然后站起来肥皂擦擦
擦好了要冲嘛
直接坐下洗的


居民回忆3:拎水桶拎累了"给水站"慢慢成了"水管树"

居民们说,每天拎木桶走很陡的楼梯,实在不方便,后来住户们就在"给水站"上直接插上橡胶管,把水引到自己家里,引水的住户多了,给水站慢慢成了"水管树"

居民回忆3:

拎水桶拎累了"给水站"慢慢成了"水管树"


住户说,每家按人头摊算水费,按每月水表的走字除以人数,基本上每人每月10元左右。  

居民回忆4:多户共用一个水龙头,水费怎么算?


居民 孟奶奶 86岁  
我22岁住到这里的
我搬走以后想老房子
想"给水站"

居民 黄阿姨
博物馆他们再不来
我觉得很可惜
应该把它传承下来保护下来
因为我们居民希望
最好有个地方把这个"给水站"的龙头存起来


居民呼声:即将搬走,希望"给水站"能被保护



目前,北站街道办事处表示,如果这里确认为"给水站",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曹荟琼
闸北区政府北站街道办事处 工作人员     之前街道也收到了媒体包括居民     对这件事情的关注     作为城市发展的印记     对于类似给水站  水管树的问题     如果它确实有保护留存纪念意义     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     来做好协调工作的 上海电视台记者   刘仲萌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