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老年人的笑容更多?上海推进养老服务将有这些新动作
原标题:怎样让老年人的笑容更多?上海推进养老服务将有这些新动作
到2022年,养老机构床位数在确保不低于全市户籍老年人口3%,即17.5万张的基础上,护理型床位数将达到总床位的60%。
近日,随着《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上海在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又有了新动作。
实施方案有哪些亮点?今后上海在深化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市民政局今天召开相关专题会,介绍了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提升,以及养老服务行业质量、养老服务队伍水平提升等计划的实施情况。
护理型床位数将达养老总床位60%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几年,本市通过持续增加供给,丰富养老服务设施和内容。市民政局透露,今后四年,养老设施主要指标数量将倍增。比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数量实现“翻番”,不少于4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实现“翻番”,达到1600家。同时,养老设施在结构上更加优化,到2022年,养老机构床位数在确保不低于全市户籍老年人口3%,即17.5万张的基础上,护理型床位数将达到总床位的60%。
超大型城市寸土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期盼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养晚年。这也决定了,今后社区嵌入式将成为本市养老模式的首选。今年下半年,本市将出台“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指引编织“1+2+3”的养老服务网。所谓的“1”,是街镇范围的“一个服务圈”,也就是“15分钟养老服务圈”;“2”是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点”这两级服务供给,“3”是实现三大服务场景,也就是让老年人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点或直接在自己家里接受到养老服务。
与城市相比,本市农村养老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本市将继续在农村“织密网”,全面构建镇有“院(所)”、村有“点”的养老设施网络。
长期照护服务将更加专业
本市如何提升养老服务功能?未来几年,将侧重发展专业化、高品质的长期照护服务。市民政局老龄处处长陈跃斌透露,“上海将重点关注三个‘1’,即1个制度、1个人群和1个服务。”
本市长护险于2017年在徐汇、普陀、金山三区先行试点,2018年起在全市范围内试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受理申请共计36.1万人次,累计完成评估31.7万,共接收服务对象30.1万人,其中接受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为20.5万人,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老人为9.6万人。“长护险既能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在照护方面的经济负担,又能直接引导推动专业照护市场的发展。”陈跃斌说,今后将探索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经办服务,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老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
老年认知障碍群体的照护服务,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痛点。本市连续两年将改建1000张认知症老人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到2022年,标准化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数达到8000张。今年,上海构建了分层分类的老年认知障碍干预和照护体系,启动首批20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营造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社会环境。
去年5月,本市推出首批社区养老顾问。目前共有254个顾问点,实现了街镇全覆盖。养老顾问们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方案定制等服务。市民政局还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栏目合作,开通了“空中养老顾问”,每周六下午1点—2点半播出,接听直播热线,现场为老年人提供顾问服务。而随着“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www.shweilao.cn)上线,上海市民寻找养老服务政策与资源都能“一站式”搞定。
养老机构将有红、黑名单
老百姓很关心,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好不好。记者获悉,本市将建立养老机构“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推动建立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
上海自2016年起,用三年完成了第一轮559家养老机构的等级评定工作,评定结果社会全公开,形成了养老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另外也对养老服务质量进行日常动态监测评价,未来评价结果将以“笑脸”“哭脸”等直观展示。去年,本市出台了养老机构失信信息归集等,接下来将重点关注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特别对“黑名单”中的失信主体加大惩戒,用信用制度约束养老机构行为。
养老一线护理员队伍薪酬待遇偏低,评价标准不统一,社会认可度不高。市民政局还透露,针对这些情况,本市将发布养老护理员市场工资指导价,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标准,加强对先进事迹的宣传褒扬,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拓宽护理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本市将推动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按照规定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并且鼓励社会力量支持联合办学,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海还明确,到2022年,每千名老年人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每百张养老床位至少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彭薇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