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深处的爱】给冰冷的康复器械注入“师者”温情
梅雨季伴随着暴雨突袭沪上,此时在学校医食学院的康复工程实验室,却见略显狭小的室内一片祥和宁静,数位老师围成小圈在悉心交流着,周围是有条不紊忙着各自项目的学生。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喻洪流教授,这个不断用智慧与爱心帮助残障人士开发最大潜能的专家,享受着“为人师者”所带来的快乐。
“办公室 + 学生实验室”: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专业温度”
“喻老师,您看我们能不能到您办公室里单独聊聊呢?”面对着实验室里的数位师生,记者为了更好地交流向喻老师提出了采访要求,本以为会被带进一间宽敞大气的教授办公室,却不料喻老师站在原地笑着回答:“这里就是我办公室啊,那个就是我的办公桌。”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是房间角落里一张不起眼的桌子,上面摆放着普通电脑以及厚厚的专业书籍,与旁边紧挨的学生书桌并无两样,任凭谁也看不出这是行业专家的“地盘”。“我这么多年来都是跟学生坐一起,没有其他办公室,这样方便跟学生交流,一起共同成长啊。” 喻老师认真而又幽默地说。
喻老师的得意门生易金花,曾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今年又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殊荣顺利毕业,然而起初她险些与这些“光环”失之交臂。“刚进实验室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实验天赋,细心的喻老师发现了我的消极情绪,有几天我都没有去实验室,他就亲自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和我分享他的故事,告诉我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我具体该如何去规划,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的兴趣战胜了我的无知与懒惰。”易金花感动地说道,“最让我感到特别的是,他在实验室中不是等着我们去问问题,而是随时会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使我发现了许多被我忽视的专业问题。”
“教育 + 公益”事业观:创立国内首个康复工程技术专业
“教师这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能使我产生生命归属感,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梦想追求。”出于对专业的热爱,2005年暑假,喻老师自费到国内多所学校、企业、医院等进行专业调研,写出了3万多字的“康复工程专业建设可行性报告”,并最终在学校的支持下,成功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以及我校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使我校成为全国仅有的两所拥有全部两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专业的高校。“在康复业内我早就对喻老师有所耳闻,并被他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当时我就发誓一定要加入喻老师的团队。” 从英国拉夫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石萍,满怀着崇敬与感恩地说道。
其实在创立之初,这个年轻的专业在国内外都很难查找到相关资料,这成为喻洪流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巨大挑战。“我认为康复工程是属于公益事业的,将之与教育相结合,成了我人生最爱、最快乐的工作。”凭借着扎实的学识与多年的从业经验,喻老师从零开始,编写出《假肢矫形器原理与应用》、《康复器械技术及路线图规划》等行业领先的教材,为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如今,他又大胆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以公开竞争的方式吸引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捐赠设备,并通过校企合作建成了现代化的“医院设备模拟环境教学实验平台”,成为学校实验室建设成果的一张名片。
“塔式网链”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反馈式提升
“在企业工作过的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中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如果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知识、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更多受益。”因此,喻老师主张实践能力要从本科生的培养开始,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们就能进入实验室与老师及高年级同学精心交流学习,为此他还创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塔式网链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由“带头人—团队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一种既由上而下、又相互连接的学生指导网,从而确保了本科生在实验室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又通过与老师互动指导本科生,获得了知识的反馈式提升,这也使得近年来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大多成为了企业争抢的“实战”人才。
201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金奖获得者胡鑫就是喻老师的弟子之一,“我认为我们能够获得认可,是因为我们设计的项目有创意并且已经非常接近产品化的程度,这一切都得益于这几年老师在实验室的‘零’距离指导,以前,我们是几个‘懵懵懂懂’的大二、大三学生,在老师及高年级同学的帮助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而如今,我想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弟学妹,让他们也能看清发展的道路,从实践中获益。”
新闻中心董真、刘思江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