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深处的爱】徐秀林:因热爱而坚持的“医者仁心”
徐秀林,中国致公党党员,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医疗器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徐秀林长期从事医疗器械、康复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30余项,曾多次荣获省部级科研荣誉。为了表彰她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为培养医疗器械人才所做出的贡献,徐秀林还被授予 2015-201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30多年来,从医院到大学,虽然身份发生改变,但是医疗器械和康复工程领域始终是她坚守的热土,而那份“医者仁心”则是徐老师不变的追求。
首创医疗器械检测技术本科专业
1991-1995年间,徐秀林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骨与关节研究中心担任技术工程师,主要担任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回想起这段工作经历,徐秀林说,“虽然自己并不是穿白大褂的医生,但是做的事情和救死扶伤息息相关,和拿手术刀的医者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段工作经历让徐秀林积攒了大量的临床知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由于医疗器械的品质和规范不够高造成病人的二次伤害让她深感揪心,也由此她察觉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徐秀林认为没有行业标准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1995年,徐秀林进入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一名教师,开始从事医疗器械领域的人才培养。2000年,国家首次颁布了医疗器械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动态的徐秀林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她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大胆判断出,国家急需大量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来推广与完善质量与检测标准。随后,徐秀林开始了创办专业的准备工作,她走访调研了众多企业的质量部门以及医疗器械检测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摸清行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同时她刻苦钻研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应医疗器械质量检测领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徐秀林推动的国内首个医疗器械工程检测技术方向本科专业成功创办。如今 10多年过去了,该专业为医疗器械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多位毕业生被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联影医疗等行业龙头单位录用,并且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从一个人从事医疗器械领域的工作,到培养一群人乃至于支撑起一个新兴的产业,徐秀林向着“医者仁心”的梦想迈进了一大步。
徐秀林教授在指导学生(王博 摄)
与华山医院的合作一干就是10年
在医食学院党委书记黄慧看来,徐老师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她的团队科研氛围好,有定力也有战斗力。徐秀林不仅带着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科研团队,而且拥有一个超稳定的科研合作伙伴,从 2007年开始徐秀林就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展科研合作,至今已有 10年时间,同时华山医院还是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单位,双方联合培养人才。“我在康复工程领域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和华山医院合作的 863项目,可以说我们之间合作得非常愉快,做完一个项目又开始另一个项目,一直延续至今。我与企业的合作也是这样,都会渐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产学研合作并没有让我放弃自己的教职,而是让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科研梦想。”在徐秀林带领下,团队中一些年轻老师也已经成长为教学科研业务骨干。此外,产学研工作也为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元素,她的学生在项目当中获得快速成长。在采访中,徐秀林稍有几分自信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弟子们,“这位女同学主要负责编程,写代码,项目做多了现在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了,在做科研之余已经开发了好几款游戏;这位男同学学习机械设计,动手能力相当强,这也多亏了早前我把他们送到外企里面实战锻炼,有高手带带他们,成长特别快……”
徐秀林教授在办公室接受新闻中心记者采访(王博 摄)
“传递梦想比什么都重要”
有的学生把老师的培养方式生动地比喻成为“圈养”或者“散养”,在徐秀林看来,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好比学习游泳,研一是浅水,研二是深水,在她看来,在浅水是要打基础、学基本功,同时摸索兴趣方向,而到了深水就要注重探索未知,独立自主发展。“老师手把手教和放手教都很重要,但要学会该手把手的时候无微不至,该放手的时候果断松开。”徐秀林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放手了学生才能独立成长,不过要想干脆利落放手的话就必须在手把手的时候同时向他们传递梦想,传递一种他们可以长期坚守的信念,这样放手才能放得踏实,学生才不会一下子没了方向。”在学生的印象中,徐老师从未“放手”,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已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每篇学生的论文修改稿中都标满了徐老师的修改意见,每个学生参与的项目小到一个零件的选择,徐老师都会反复比对,认真思考……在耳濡目染中,其实徐老师已经“放手”,学生不自觉中与她“医者仁心”的梦想产生共鸣。在徐秀林看来,中国现今的医疗体系有待完善,维护医疗设备和治病救人的职责不应全由医生来负责,培养医疗器械工程人才也是迫切需要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完善中国的医疗体系是徐老师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也成了我最想做的事。”学生杨瑜静说。徐秀林在潜移默化中已用自己的人格魄力和治学精神向学生们阐释了人生的价值,并把这份温暖的“医者仁心”梦想传递下去。
新闻中心 王丹、石晓菲报道
转载自上海理工大学校报第296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