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大学的时尚生活:两校足球争霸赛轰动沪上

08.04.2016  13:18

①1914年冬,南洋公学赴武汉足球队员 (前排坐者) 与武汉校友合影

②民国初年的校棒球队

③交通大学“北京师大附中同学会”的成员合影,摄于1930年。左起站立者第三人为钱学森

④1922年,交通大学技击部成员合影 (右前一为陆定一)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交通大学这样的理工科学校,校园生活总是僵硬、呆板、无趣。甚至这种刻板印象,自民国时期起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1947年出版的 《交大指南》中就说:“在人们的想象中,交大一定是一个严肃得可怕的工程学府,尊严博学的教授,挟着厚厚的洋书,学生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dy,dx之外,不再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私生活方面,刻板、淡漠,毫无生气。

  事实上,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歧误。历史上的交通大学虽然理工氛围浓郁,但是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却是学校的传统,充满了人文气息和激情。不少文体活动或卓然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或弘扬国粹,具有“强国强种”的意义,或极具特色而声名远播。

   足球联赛颇极一时之盛

  1843年上海开埠后,近代竞技体育项目开始传入,教会学校得风气之先,跑步、跳远、球类运动率先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其中,足球运动尤受学生欢迎。早在1895年,圣约翰书院就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成为沪上的时尚体育运动。

  1901年,南洋公学也组织了足球队并在与圣约翰足球队的对抗中逐渐崭露头角。第二年,南洋公学就与圣约翰书院举行了上海第一场足球赛,轰动沪上。起初,南洋公学接连败北。随后双方互有胜负,势均力敌,成为近代上海足坛双雄。至辛亥革命前,南洋爱好足球运动的学生越来越多,足球部开始组建甲、乙两支球队,对外比赛中甲队对抗强者,乙队对付弱者。

  其中,甲组足球队,人才济济,蜚声江南。队中的中锋唐容炳、中坚古荣彪、左右翼陆品琳、席德懋,守门张椿龄,堪称校中“五虎上将”,闻名遐迩。每年必与圣约翰足球队来往交战各一次,竞争之激烈,“不亚于美国之哈佛与耶鲁,英国之牛津与剑桥也。”故而,每当两校争霸赛开幕时,江浙一带的球迷常常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沿沪杭、沪宁铁路一带,甚至还有特地乘火车远道跋涉来沪,一饱眼福,颇极一时之盛。

  当时学生留有发辫,为免得在踢球奔逐时带来不便,上场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因为剧烈奔跑,辫子散开,一时半刻又盘不好,只得拖着辫子迎风乱舞。彼此抢球时,散开的辫子不巧甩着对方队员的面目,以致对方队员只得停下来揉眼睛,而此时球早已被人抢走。因此当时有观众评说:“应该将辫子甩着对方列为罚球,否则太不公平合理了。

  进入民国以后,当时的交大校长唐文治非常热心于足球,认为足球运动能养成奋发向上的意志和尚武精神,故每逢球队出征劲敌,唐文治会致词鼓励,带着学生一起誓师督战。如果球队获胜而归,当晚就在大礼堂集会庆贺;若不幸失败而返,当晚仍须在大礼堂集合,唐文治则亲自到会,勉励检讨。若败于圣约翰之手,唐校长有时甚至会声泪俱下,认为这是中华败于外洋的象征性耻辱,非雪耻决不罢休。这无不激励队员及全校师生始终保持战无不胜的斗志,使交大出现了延续多年的“足球热”。

   传统武术也备受推崇

  技击,即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交大的技击运动始于1910年,是我国开展技击运动最早的学校。

  1910年春,一位外籍教师在试验机器机车时,轮转如飞。这时,附中学生向绍洪以臂一挡,车轮立即停止,一时间惊动校内外。后校长唐文治得知其力量源于精熟南拳,于是聘向绍洪担任技击教练,带领数十人练习,这是学校有组织的技击运动的开端。

  唐文治对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击一向推崇备至,尤其是鉴于日俄战争中日军深谙击刺之术,在血肉互搏中打败强俄,遂于1912年在校内成立技击部,以“发扬国粹,强健身体”。参加技击部队员的学生,以附中学生为主,也有少数附小、专科学生。教学步骤一般分基本功、动作、实战三步,练习内容有南拳、北拳及其各类冷兵器。

  民国之后,参加技击运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唐文治决意扩展,另延请武术界名流来校掌教,聘请上海精武体育会著名拳师刘振声、张富有、赵连和、刘震南等先后来校担任拳术教练。刘振声等皆是武术大师霍元甲的高足,武艺精湛,精于北拳。尤其是刘震南,在唐文治及后来主校者的礼遇下,长期担任技击部教练,自1914年直至1930年,任职长达十数年之久。

   开汉语演剧之新风

  晚清之际,西风东渐,在沪的西方教会学校与外侨业余演出外语话剧之风悄然兴起。1896年或更早些,圣约翰书院首次用英语演出莎士比亚名著 《威尼斯商人》。1898年演出 《官场丑史》,虽然剧情一般,舞台布置也很简陋,但朴实逼真的演出颇受观众喜爱。这股学校演剧之风,很快被其他学校效仿。

  1899年8月23日,时为南洋公学师范生的吴稚晖在日记中曾有“(学生) 纷纷聚戏”的记载,说明学生表演戏剧已在校内开始风行,但剧种剧目、表演情形均不详。1901年1月16日,连续三天的冬季大考完毕,有人提议演新剧,学生响应热烈,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连演四天。首日,中院二班学生排演了某位教员所编反映戊戌变法题材的时事剧《戊戌政变纪事》。在课堂演出时,师生踊跃前来观看,观剧者都预购蜡烛,照得室内通明,场内反应热烈。次日改编小说 《经国美谈》 上演。第三天仍然继续搬演该剧。第四天演出时事新剧 《义和团》,剧本系某位教习编写。

  此后,演剧活动受到师生的喜欢,自编自演新剧目不断上演。1901年下半年公学上演 《黄天霸》,多才多艺的特班生李叔同在剧中任主角。1902年下半年发生“墨水瓶事件”,很多热心演剧者退学,演剧活动有所减少。到1903年又兴起演剧热潮。

  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剧之风很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中精于音律者不乏其人,近代音乐教育史中享有盛名的沈心工、李叔同当时都在南洋公学,他们或谱写校歌院歌、参与编剧,或登台表演,都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