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报道之十四:学术能力与人格魅力的培养——记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梁承姬老师
学术能力与人格魅力的培养
——记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梁承姬老师
人物小传 :梁承姬,教授,博导,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师,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98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和2009年分别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港口物流运作优化与仿真模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作优化、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运营分析、物流供应链系统优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型集装箱港口装卸设备系统运作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复杂系统智能化装备协调运作关键技术研究》和《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型集装箱港口堆场系统分解—协调模型研究”及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并参与多项上海市科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论文15余篇,专利多项,曾主持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操作关键技术研究及其推广”项目获港口科技进步二等奖。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平凡的岗位上,梁老师默默奉献,不仅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还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树木,树人,树良心,育苗,育才,育师德,是她真实的写照。她倾注心血,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我发展能力。
“大学生要努力剖析自己,在念书期间,独立思考,然后通过沟通与讨论,培养好自己的人格。”她每个星期都会开展研究生例会,让每位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研究的独立见解。“学生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努力提高自己,完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独立的世界观,健全对学术问题乃至社会问题的认知。”在梁老师的金石良言下,学生进校后学术研究能力提高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多位学生获得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也独树一帜。
对每届的研究生,梁老师都会安排他们到港口调研实习。她相信只有了解实际问题,才能了解研究问题的意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点。在她的帮助下,学生有机会掌握了具体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就会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乃至自己就业的目标。
梁承姬老师踏实做人,用心教书,专心科研,努力培养更出色、优秀的学生,取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鼓励学生勇于挖掘自身潜能
当谈到教学理念时,梁老师表示,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物流工程专业的学习需要较好的理工科基础,会涉及到一些建立数学模型、编程数值计算等专业知识。而目前很多学生是跨专业考研来的,有的学生本科专业稍偏重文科,要在两年内完成学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导师要引导他们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去迎接挑战。学生们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只要勤奋努力,积极配合导师指导,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梁承姬老师谈到,她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看到有的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算法和编程,觉得触动很大。“人生就是要迎难而上,不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梁老师说,我们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全面认识和挖掘自己潜能的能力,毕竟我们带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总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决策好自己并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梁老师认为,在认识自己的路上,一定会有迷茫和挫折,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作为老师,很多小事情上不用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寻找答案和光亮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并感知快乐。“我们培养的是有思想有内涵的学生,不是产品,我愿尽我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们飞得更高更远。”
打造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梁承姬老师不仅关心每位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关心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梁老师团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口头禅,那就是:一个都不能落下。梁老师团队的每位成员,就像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一人有困难大家一起伸出援手。因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研究问题,学生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举办国际会议、接待外宾,学生们都齐心协力去共同完成。通过团队活动,他们不仅了开阔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在梁老师看来,学生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每每谈到学生时,她如数家珍,语气中都会充满深深的爱意。梁老师对学生们提出殷切希望,她认为,大学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正确树立人生的三观,“我非常鼓励学生们特别是理工学科的学生多读一些人文哲学方面的书籍,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去做什么,确定目标后一定要坚定,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撰稿:刘怡丹 冯颖诗 摄影、 来源:党委宣传部 千帆通讯社 责任编辑:哈斯 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