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坚守与重生 老商圈何去何从?
老字号回归淮海路。郭长耀摄
四川北路、武进路口新建商业群。 蒋迪雯 摄
徐家汇商圈面临新一轮改造。
淮海路:请回老字号还不够
淮海中路可能是上海“醒”得最早的一条商业街:早上8时许,光明邨门口就排起长队,熏鱼、酱鸭、走油蹄髈、干煎小黄鱼……老食客熟门熟路让营业员称这称那。两年前,老大昌、老人和、哈尔滨食品厂、长春食品厂等20多家老字号集体回归淮海中路,聚拢了一定人气,久违的长队回来了。
不过,这样的景象与淮海中路往日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很多老上海人还是期盼淮海路能“重返繁华”。在专家看来,淮海中路中段肯定要有大变化,仅仅将老字号请回来还不够。
不具商业优势,中段缺人气
淮海中路在上海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商业地位。30多岁的上海白领甄小姐还记得,小时候常和妈妈逛淮海中路,时尚洋气的服装让人看不够,各种老字号店门口常排着长队。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记载:上世纪90年代,淮海路上的上海钟表商店、正章洗染店、东方眼镜商店等24家商店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占当时卢湾区30家老字号的80%。
如今,淮海中路分段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自西藏南路至成都南路为东段,形成以K11、香港广场等为中心的商业商务区;从成都南路往西到陕西南路为中段,形成老字号集中的一段;再往西至瑞金二路就属于西段,形成以环贸为核心的商业区。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看来,淮海中路商业形态呈“哑铃型”:东西两头重,中间瘦。“东西两端发展已相对成熟,中段略显尴尬。”
曾有调查显示,淮海中路上的“逛街族”,主要集中在黄陂南路地铁站和陕西南路地铁站周边,占比分别达48.28%和40.40%;逛中段沿街的仅12.32%,其中七成奔着老字号餐饮和食品店而去。淮海中路中段业态为何吸引力弱?晁钢令认为,中段缺少天然商业优势。
首先,交通不便利。在淮海路上企业天地上班的白领赵小姐说,尽管在淮海中路上班,但很少会去中段逛。晁钢令说,现代交通对商业格局影响不容忽视,淮海中路东西两段发展较好,与两端的地铁站、交通便利有很大关系。如今的城市商业人流是向“点”积聚,而不是在“线”上分布。淮海中路西段的环贸与东段的K11等大型商业体开出后,人群就被两端吸走了。
其次,缺少商务人群。赵小姐与同事经常在午休时间到公司附近餐厅吃饭,然后再逛马路,赵小姐觉得,淮海中路东段的人气就是被这些上班族带动起来的。“中段商务楼本来就较少,再加上沿街商铺出于历史风貌考虑,不少建筑只能是二三层楼,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中段建筑大部分只适合居住。”不过,淮海中路中段也有自身发展问题,比如业态缺乏特色,与其他商业体或商圈没有明显区别,从一些店铺反复调整就可看出。
做香榭丽舍大街“姊妹街”
“纵观全球知名商业街,淮海中路中段最像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应该可以借鉴,走高雅路线、营造艺术氛围。”
晁钢令建议,淮海中路中段消费人群可定位为:对上海传统海派特色文化感兴趣的“老克勒”与外地游客。“所谓老克勒是上了些年纪、追求上海情调和特色的人。他们对上海过去的时尚氛围充分了解,不甘心退出时尚舞台,骄傲于自己的上海人身份,这部分人群数量还是挺大的。此外,还要吸引对上海海派文化、对上海传统商业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与外地游客。”
晁钢令认为,商业街的兴衰由市场决定,但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对淮海中路中段升级,他建议,黄浦区政府可以“抓节点、抓环境、抓活动”。应该抓住三个节点聚拢人气:华亭伊势丹原址打造具有法兰西风情的购物中心,周边一带形成法国商品集聚地;位于思南路口的688广场打造成聚集消费人群的文化体验广场;靠近茂名南路一带,以优衣库为核心打造快品牌集聚地。
还要营造优雅的氛围。上世纪初,淮海路是法租界,街道两边开了许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商铺,在法国梧桐掩映下,有一种身在巴黎的感觉。淮海中路中段的街景要营造出这样氛围:街面隐没在梧桐繁枝中,美化两边的弄堂和屋顶。此外,现在淮海中路中段的餐饮较少、品味较杂。从定位看,应该大量增加具有海派、欧法风格的餐饮,让逛街者有地方吃、有地方喝、有地方坐。最后,建议在中段多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将更多有历史底蕴的弄堂向游客和消费者展示。
四川路:跳出“平民化”框子
全长3.7公里的四川北路,是不少上海人心头的隐痛。在《上海风土杂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北四川路跳舞场,中下等影戏院、粤菜馆、粤茶楼……星罗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福州路以外,以北四川路为最繁盛,日夕车辆、行人拥挤。”上世纪90年代,还流行这样一句话:“走走逛逛其他路,买卖请到四川路”。然而,近十年来,曾经繁华的商业街不断凋零。
今年,苏宁宝丽嘉酒店、星荟中心等四川北路升级项目将陆续竣工。四川北路能被拯救吗?
上一轮改造属小打小闹
如今在四川北路走一走,“没啥人气”是最直观的感受。除了最北端的综合性商业体“龙之梦”较热闹外,整个条状的四川北路冷清落寞。就连号称“相对生意不错”的巴黎春天,也难掩萧条。离巴黎春天不远的宝大祥青少年用品商店也缩小了门面,将一块黄金位置出让给其他商铺。
这样的现状,让“老虹口”江女士特别惋惜:“以前我最爱逛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是一条‘很市民’的商业街,卖布料、卖羊毛衫、卖大衣、卖针线,样样都有,还有不少食品商店,横浜桥附近有个饮食店,里面的馄钝特别好吃!”
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热闹大约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渐行渐远的。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健分析,四川北路的热闹存在于物质短缺时代,当时人们特别希望买到实惠的商品。到了2000年以后,上海人追求“洋气”的特点越发明显,加上五角场、徐家汇等商业圈崛起,地铁通车较晚、老北站动迁等多重因素叠加,四川北路的萧条也在情理之中。
更有人不客气地指出,上一轮四川北路改造,没能抓住消费升级后的新定位,依然在门面修整、马路拓宽上“小打小闹”。由于四川北路大多数商户或企业的产权并不在政府手中,政府要想整体改造,缺乏有效手段。定位的尴尬更无法回避:高端比不过淮海路,名气比不过南京路,便宜比不了七浦路,受网购冲击影响最大的,正是像四川北路这样走平民化路线的中低端产品。
强调多元融合及体验感
今年,四川北路街道的430亩整治区,成为虹口区唯一入选上海第二批环境重点整治的地块。据透露,这里的环境整治,将会与商业市场转型、社区发展和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问题在于,在居民逐渐迁出、新的建设尚未完成的这段时间里,四川北路不得不面临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在转型的阵痛期里挣扎。虹口区相关部门曾做过一个针对四川北路消费人群的调查,发现周边居民依然是消费主力,除了龙之梦被一些消费者当做约会地点之外,四川北路大多商户依然仅仅是消费者“走过、路过”的地方。
位于四川北路南部入口的苏宁宝丽嘉是奢华酒店,它对面的星荟中心是147米高的双子塔写字楼。中信广场目前开张的一期地块人气不够旺,但面积更大的二期地块正在征收中。原来人们从外白渡桥向北走会感到落差,但从目前初步聚集的这些商业体来看,这里的品质会得到提升。当然,四川北路想要用好后发优势、实现漂亮转身,显然还需要整体的发展规划,以及项目之间的沟通与连接。
李健认为,条状的商业街若想在当今时代生存,除了商业,必须附加其他东西,比如艺术、历史、文化等,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休闲的体验需求。全球商业街的趋势,更强调多元融合以及体验感的增加。国际上的相关概念已从CBD(中央商务区),发展到CRD(中央休闲区)、CCRD(中央文化休闲区)了。天津鼓楼商业街,依托原先的明清建筑,将商业休闲和旅游结合;成都锦里,以楚汉文化、巴蜀民俗为基础,将文化商业、地产融合……他建议,四川北路的北段,可以依托鲁迅公园、多伦路等,将其民国时期的建筑遗迹以及文化底蕴好好挖掘,将历史、文化和商业结合;中段可以依托白领商务楼、高端小区等注入洋气的因素,形成艺术、休闲与娱乐的主题;南段可与外滩旅游结合,让更多的外地观光客逛完南京路,可以再朝北部逛逛。
最重要的是,四川北路在很多上海人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不少受访者认为,未来的四川北路,不必被以往的“平民化”概念框死,应该结合周边的环境需求,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徐家汇:改造不再商业单打一
记者日前从徐汇区商务委获悉,位于徐家汇商圈核心区域的百脑汇美罗店,将于今年10月清退所有数码业态,百脑汇中金店也将完成业态大调整,届时数码产品将只占百脑汇零售业务的40%。早在去年12月,与之毗邻的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已启动拆除重建,2018年将新建成一座小型商业体,不再经营数码产品。徐汇区规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新鸿基地产投资运营的徐家汇中心,一期华山路地块将于明年3月竣工。这被视作徐家汇新一轮更新的核心动力。
港汇广场39级大台阶将拆除
“区域更新需要旗舰项目推动,但前期工作耗时长,需要反复规划研究。”徐汇区发改委主任施方接受采访时表示,徐家汇商圈重塑是徐汇区“十三五”发展重点,徐家汇中心的建设将带动美罗城、西亚宾馆以及徐家汇传统百货业的升级。根据新鸿基方面提供的时间表,徐家汇中心在华山路、恭城路、宜山路以及虹桥路的四大地块,计划于2023年6月完成施工建设,最先建成的华山路地块最早也要2018年左右才会全面投用,规划中建设高度将达360米、有望成为“浦西第一高楼”的主塔目前还未开工建设。
根据计划,建成后的徐家汇中心涵盖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公寓式酒店以及商业、娱乐、文化等功能,不仅体量超过目前徐家汇所有商业设施的综合,还将大大弥补徐家汇现有商务办公空间的不足。项目大则进展缓,但徐家汇整体更新无法等待大项目崛起再迈步。一墙之隔的港汇广场,最先感受到压力。徐汇区商务委方面表示,这座同样由香港地产商投资运营的商业体,正计划对商场内外进行全面翻新,预计内部将加装多部电梯,外部标志性的39级大台阶也将拆除,未来有望成为开放式的公共艺术空间。
根据徐汇区“十三五”规划,徐家汇商圈将在2020年转型成为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原本以发展商业为主的模式不再可行。徐汇区方面期待依靠徐家汇中心项目来带动商务办公楼宇发展。
积累的先发优势稀释完毕
“徐家汇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已经拆了的地铁商城算吗?”2008年,有10余年历史的徐家汇地铁商城拆除,上海市中心西南角居民的一段集体记忆成为历史。
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喻月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徐家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地铁的通车和大型百货商店相继落成,徐家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个特色商圈;1999年至2008年,徐家汇经历了10年左右黄金增长期;2009年后至今,受电子商务冲击,徐家汇面临消费主体变化和业态滞后等多方挑战。
“商业景气不景气,看看男装卖得好不好就知道。”在连通徐家汇天桥的第六百货商店,一楼售卖黄金饰品的柜台仍不时有消费者驻足,但上至二楼、三楼,服装柜台却门可罗雀。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人气最旺的实体商业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余明阳接受采访时指出,徐家汇过去积累的先发优势已经稀释完毕。开发较早使得徐家汇住宅密度高、体量大、房价贵,留给商业发展的空间不足。
此外,“步行体验差”一直困扰着徐家汇。在发展之初,徐家汇承载了部分交通枢纽作用,所有商场围绕中心大圆环而建,地铁换乘空间结构复杂,让初来乍到者犹如走进地下迷宫。
应该让人一眼就看出底蕴
增强购物体验、解决步行不便,是徐家汇二次开发中亟待改善的部分,而找准定位整体开发,则是徐家汇二次发力应秉承的核心理念。
“徐家汇应该让人一眼就看出底蕴。”余明阳表示,徐家汇商圈北接衡复历史风貌区,南临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坐拥天主教堂、观象台、徐光启纪念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老站等景区资源,周围环绕上海交通大学、徐汇中学、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历史悠久的文化教育载体,完全能打出一张文化牌,发展商业和文化共生的多元商业,再次成为上海其他商圈难以企及的特色商圈。
最先开始深度转型的美罗城,已成为徐家汇人气最旺的商业体。去年底,由中国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主导的“上剧场”在美罗城5楼开幕,眼下已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坐标。余明阳同时指出,只有“上剧场”一个小体量的商业模式,仍难以带动徐家汇商圈的转型,其他商业体必须与之呼应,构成商圈中的文化生态,才能让徐家汇真正向“商旅文融合发展”转型。
对于商圈最为根本的零售商业自身,转型之路比引进一个剧场、一家书店更艰难。余明阳参与主持徐家汇商圈的品牌战略规划。他说,徐家汇的零售商业可尝试引进日韩、欧洲等海外二线时尚品牌,打造成上海的“深度时尚中心”,主动对零售消费市场进行细分。
美罗城地下一层主打日系品牌和餐饮的“五番街”正是一次尝试。但他指出,由于海外二线品牌市场拓展能力较弱,很难推广到整栋美罗城。徐家汇要发展“差异性小众化商业”,消费者、经营者和政府有一个认识过程。徐汇区商务委副主任姜舟表示,徐家汇二次开发目标是整合商旅文资源,重塑“人本”的消费生态,成为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