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有最好的儿科服务 上海探索“儿科医联体”

11.01.2016  20:50

由复旦大学医管处统一协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通过全方位的调研和积极准备,于2014年4月26日率先建立“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复旦儿科医联体)。


复旦大学16家附属医院中,10家附属医院具有儿科服务设置。儿科医院与9家附属医院共同组建复旦儿科医联体,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附属金山医院、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附属浦东医院、附属华山医院北院、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附属闵行区中心医院、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


辐射范围横跨上海9个区,有核定床位1280张,医生500余人,年门急诊人数30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数5万余人次,约占上海全市儿科医疗服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医联体可将儿童专科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引导到综合医院儿科、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而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有能力接收病人,病人质量、安全、双向转诊能得以有效保障。实现老百姓希望的: ”把复旦儿科医院开在家门口”,享受“同质化”的儿科医疗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儿科综合服务能级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新技术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全方位的人员培训与流程改进,促进提高诊治水平和技术提升。提高标准化水平,建立统一的转诊绿色通道。儿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服务量提升,就近就医比例增加,转出病人数明显下降,急诊抢救能力明显提升。


2015年儿科医联体共有医生557人,护士828人,门急诊量313.10万人次,出院人数5.25人次,较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2.1%和3.7%。2015年妇产科医院新生儿转诊至儿科医院人数较2014年下降23.5%,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新生儿转诊至儿科医院从2013年的9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8%。主要医联体下属医院转诊普通病人平均减少500例以上。


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有何进步


医疗方面,2015年学术主任在成员单位看专家门诊194次(半天/次)。除8位学术主任外,儿科医院32位临床专家组到成员单位专题培训、教学查房及指导工作,共计203次。


教学方面,2015年儿科医联体8位学术主任在成员单位开展临床讲课170次,教学查房520次,通过线下培训参加儿科医院7次业务学习。


科研方面,2015年综合医院儿科申请到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级课题4项、区级课题3项。


人才培养,妇产科医院1位新生儿医生参加“中加新生儿培训”项目,赴加拿大培训1年。金山医院3名儿科医生和1名护士分别赴香港、台湾培训。通过儿科医联体联合招聘,为成员单位招到儿科医生14人。


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建设,各医联体单位已制定自身具体的学科发展特色,不断引进人才,夯实临床学科基础,2015年金山医院儿科获得了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普通内科病人比例逐年下降,专科病人比例上升明显


2015年儿科医联体门急诊人次数313万人次,出院病人数5.2万人次,较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2.1%和3.7%。其中儿科医院门急诊人次数基本持平,成员单位儿科增幅为5.2%。在8家成员单位中,门急诊增幅最大为华山北院(166%),出院病人数增幅最大为妇产科医院(17%)。


分析近三年儿科医院就诊人数,2013年至2015年门急诊人次数基本持平,但临床服务结构日趋合理:普通内科病人比例逐年下降,专科病人比例上升明显,从而达到分流效果。


儿科服务进社区医院


优质儿科资源辐射进社区。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舒适,场地丰富,但缺乏儿科资源,接诊儿科病人存在困难。儿科医院医疗资源丰富病人络绎不绝,但因人员、场地受限,医院发展受阻。儿科医联体在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将儿科服务放到社区医院,探索纵向医联体模式。


推进纵向医联体模式,开设联合门诊、联合病房


推进区域性纵向儿科医联体。下一阶段,儿科医联体将发挥成员单位地域优势,推进儿科医联体纵向发展,通过实施社区儿童医师工作站、专家下社区、开展社区全科医师培养计划、编写《社区全科医师儿科工作手册》、完善专家转诊预约绿色通道,将优质儿科资源辐射到社区医院。


与闵行区卫生计生委合作,推动建设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闵行协作网。由儿科医院、三家闵行区综合性医院及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形成“儿科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儿科-社区全科”的纵向儿科医疗联合体,构建区域内合理儿童医疗网络,创新现代医疗和健康管理模式。


开设联合门诊及联合病房。儿科医院计划与与妇产科医院开展围产咨询随访联合门诊、与华山北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开设联合病房,探索儿科运行新模式。


继续加强医联体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之间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临床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对双向转诊进行科学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对医技部门如放射、超声、脑电图、心电图、病理在线阅片、报告,加强各类专业人员实时线上培养,进一步促进三级医联网络的信息对接与共享。


(来源:@健康上海1232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