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腾飞的翅膀
7月17日,“新型城镇化研究”同济大学暑期实践团贵州遵义分队抵达调研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工作。该支队伍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德礼副教授和徐圣喆老师带队,由来自我校不同专业的11名学生组成。
围绕“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主题,深入调研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强调“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此次调研过程中,贵州遵义分队紧紧围绕着“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一主题,走进遵义市政府、企业、工厂和当地居民家中,通过市、县、镇、村四级行政区域层层深入开展调研。团队客观详尽地了解了遵义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路径,对其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调研过程中,团队走访了遵义市规划局、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6个政府部门,考察了新舟镇、虾子镇和尚嵇镇共3个乡镇,参观了兰馨茶业、中国铝业等5家特色工厂,调研了大坝村、田家沟等4个村庄;与政府企业召开8场座谈,实地调研15处建设区,完成345份问卷,走访住户60多家,人物访谈50多次,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资料。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腾飞的翅膀
通过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遵义的新型城镇化,与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更在于小城镇的高品质建设,因城而富民。茅台、尚嵇、永兴、虾子……这些小城镇或临水而居,或依山而建,或因路而兴,或聚商而旺,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贵州高原的黔北大地上。白酒、氧化铝、茶叶、辣椒……它们像一台台发动机,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以龙头产业为核心,完善整条产业链,带动城镇经济发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打造城镇特色品牌,这是遵义市为我们展示的一条城镇化道路。
“一生只等一壶茶,湄潭翠芽”是刚进湄潭县境内就会迎面而来的一句宣传词,充分体现了茶产业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湄潭县依托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以黔北特色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助力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当地大力发展茶叶、优质米、烤烟、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是对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社会越来越和谐的有力体现。在湄潭,美丽的小村镇随处可见,唯美的画面处处呈现。这里是以产业支撑,生态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佳实践地。
在遵义,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和发展目标。“做强辣椒产业化,做优新型城镇化”,这一耸立在虾子镇政府大楼上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围绕辣椒产业做文章,虾子镇修建了占地22000平方米的辣椒市场和500亩的辣椒食品加工基地。全镇辣椒种植面积高达2万亩,每年销售辣椒5000万公斤,当地辣椒从业人员约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0%,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还带动了全镇及周边和临近县市的辣椒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辣椒产业使虾子由80年代末一个仅800米长,不足3000人的独街小镇变成了如今这样一个商贾云集,辐射广大农村、连接全国的市场大镇,实践了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留得住人,安得下家”,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在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物质繁华背后的历史积淀,留得住地方文化才能留得住那一份浓浓的乡情。遵义县的尚嵇镇本是一个依托氧化铝工业产业发展的小镇。近年来为了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尚嵇镇正在充分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以“感恩圣地、水韵天堂”为主题的特色风情古镇。在以往工业产业的支撑基础上,再次探寻文化和旅游产业方面的发展,尚嵇镇的做法让队员们看到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另一种方向,也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当地建设者的勤劳与智慧。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小城镇把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递延;还把农村的需求变化以及农民对新生活的要求,向城市传递,形成了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除了美丽乡镇,队员们还对遵义新蒲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开发区内新舟镇金钟特色集镇的建设情况等,了解遵义新城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方向。新蒲新城承载着主城区人口和交通压力转移的功能,是遵义城镇化发展重点打造的一个未来新区。新蒲新区坚持“产城互动、以产为先、生态引领、民生为本”的理念,借鉴“上海浦东创造”的精神,谱写现代化新城的篇章。为了提升产业驱动城镇发展,新蒲新城专门筹建上海产业园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目前已有上海电器、上海瑞华新能源、中国航天精工等签署合作协议。这些产业的入驻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实质推动遵义市与上海市的合作,也开启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
调研实践的认知与思考
“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调研,队员们收获很多,增加了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和发展的实践认识,总结了遵义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先进模式,比如遵义结合地理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驱动新城发展的战略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建设美丽乡镇,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山绿水等等。同时,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团队也总结出几点思考和建议:(1)贵州遵义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产业优越的自然优势和历史文化,但是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反而是薄弱环节,建议丰富旅游产品和开发特色路线,提高旅游产业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2)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特色民居传承和历史文化的融入不够,建议增强地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持续地演进当地特色文化。(3)教育和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西部山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建议增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平台基地。调研发现,贵州遵义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区,唯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遵义发展新型城镇化最宝贵的资源,期望遵义能通过科学规划和特色建设,真正实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浓浓乡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同筑中国梦,济续遵义情
遵义市与同济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新城规划与产业园建设方面都有同济人的身影。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与遵义人民结下了更深厚的友谊。遵义市政府对这次调研高度重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也希望通过这次调研,与同济大学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正如新蒲新城管委会负责人所说:“通过这次调研,希望同学们不但要了解遵义,也要热爱这片土地,希望你们毕业后能到这里大显身手”。遵义县尚嵇镇委肖诗润书记在跟同学们的座谈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科技人才紧缺是制约尚嵇镇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希望与同济大学在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进一步合作。”队员们也结合自己的专业,为遵义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本次调研为契机,加强了同济大学与贵州遵义的联系,用实际行动推进校地共建合作,期望切实发挥同济大学在遵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本次调研,队员们不但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与感动。出发前夕,贵州遵义分队就遇到因暴雨塌方导致铁路中断的问题,整个调研行程中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但艰难困苦丝毫减弱不了队员们的专注与投入,在两位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团结统一、合作默契,出色地完成了调研任务,展现了同济学子同舟共济、求实敬业的精神。对于调研的感受,一位队员总结说“痛并快乐着”,尽管调研辛苦,上山下乡,行程密集,但是大家很快乐,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很有收获,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调研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这次调研,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全程陪同,他们热情的接待和精细的安排,不仅让队员们第一时间感受到了遵义人民的友善与热情,也使整支团队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保障了调研的顺畅进行。在忙碌紧张的调研工作之余,队员们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以更高的调研工作效率和更友爱的团队氛围将“同筑中国梦,济续遵义情”这一响亮的口号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