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登场,居委会乐当“甩手掌柜”
在全面落实”一号课题“调研成果的会议上,市委要求街道要按照新的职能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同时要求为基层工作的同志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记者日前采访了三个居委会,他们分别在居委会新职能方面做了领先一步的新尝试,这些新尝试或许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传统小区居委会搞活动,很多都是自上而下,上面有要求,下面配合,居民觉得自己都是来凑人数的。荣华居委会的角色更多的是让居民自己提出要求,要办什么活动,有哪些需求,居委会要做的是怎么去支持居民的活动。
“居委会要在工作中善于去发现居民的需求,从需求出发。居民自发形成的组织或者活动,积极性会更高。居委会就是在背后推波助力。”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认为这就是“一号课题”中提到的“自治”。
朱国萍、杨明如、梁慧丽……在上海,涌现过一批有名的小巷总理。然而,当他们面临“二次退休”时,如何摆脱能人依赖症,顺利交接这一棒,成为基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在上海“一号课题”调研中,浮现出来的“荣华现象”或许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那么,一个有着43个自然小区,居住着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约3.3万人的庞大涉外小区,是如何保持着高效、有序而又活力的运转?居委会在这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背后又有哪些秘诀?
自治:居民组织,居委助力
东起姚虹路、西到虹许路,南至古羊路,北近虹桥路,占地2.02平方公里,拥有3.3万人的全市首个涉外居民区,只靠居委会,哪里管得过来?现任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从上任的第一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主要是红娘,牵线搭桥,但主角不是我们,社区里卧虎藏龙,要让百姓登场。”
传统居委会里,居民已经习惯了居委会“越俎代庖”,而新型居委会里,包括盛弘在内的年轻居委会干部乐当“甩手掌柜”。
荣华居委会原来有一个居民自发的书法班,没有场地,每次开展活动都在地下室。居委会知道以后,在市民中心腾出地方,让书法班定期开展活动。书法班里有日本、韩国、德国等许多外籍学生,他们想搞一些沙龙,居委会文教组工作人员将这一信息反馈给盛弘,盛弘便协调了更多的资源给书法班。
共治:居委上前,组织帮忙
荣华辖区有43个自然小区,房屋单价都在4万元/平方米以上,居住在该辖区的居民大多层次较高,55%是境外人士。然而,居委会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仍然有阳光照不到的困难群体。
辖区里有一个阿姨,早年去了澳门,取得澳门身份。不幸的是,当她回到上海,被查出了癌症,先生过世后独自一人带着一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女。因为阿姨没法领上海低保和政府部门的各种补贴,居委会主动上前一步,与辖区里银行进行对接,定点帮扶。同时与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联系,通过多种途径给予这个家庭帮扶。
针对外籍居民,居委会则设置“生活服务一点通”,搭建市民议事厅平台,吸纳有双重身份的境外人士充当志愿者。
效果:居委只需规划组织协调
采访时,盛弘给记者出示了一份荣华居民自治、共治构架图。居委会下的“共治组织”有三个,一个是近40个业委会组成的业委会主任沙龙,一个是27家物业公司组成的物业联席会,还有社区单位联席会,这些共治组织在日常的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自治方面,荣华居委会利用现在最热门的大数据,庞大的社区先是分成了三个工作站,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对辖区居民进行分层分类。有老年人工作组,妇女儿童工作组,境外人员工作组,文体团队工作组等7个大类。辖区居民有什么事,不是像传统小区去找居委会主任,而是先找工作站,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事,在工作站这个平台就解决了。
“居民的事,居民自己来完成,我只要把握大的方向,统筹组织规划协调。”盛弘说,她主抓每个点上的负责人,面上的工作则由下面的人去做。“一个好的体制形成后,不必不担心某个‘能人’的离开,谁来都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议事厅成协调居民矛盾的“看家法宝”
“社区自治提了很多年,如何真正形成自治,始终不得要领。这次学习了“一号课题”,居委会干部们顿时豁然开朗。”安全里居委会书记周传先告诉记者,以前邻里发生矛盾,居委会两头调解,但谁都不买账,居委会干部也觉得自己“底气不足”,如今文件明确由党总支指导工作,干部们协调起来,更“有权可用,有法可依”。
2013年底,长寿路街道安全里成立了“居民自治议事厅”,一年多时间的运转下来,逐渐成为了居委会协调居民矛盾的“看家法宝”。
创新:议事厅劝服企业拆除空调
安全里居委位于中山北路2584弄,负责着中山北路以南、凯旋路以北、岚皋路到武宁路区域,共四个小区的居民服务工作。
居委会书记周传先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发挥自治组织的功效,将小区变成居民的安居乐园。安全里2013年底成立了“居民自治议事厅”,建立党总支、居委会、党员、物业、民警等多方构成的议事层,合力协调居民矛盾。
辖区内一小区的一户单位在外墙安装了20台空调外机,夏日里的走道里热浪滚滚,而该走道又是全区居民进出的必经之地,居民们不堪其扰,找到居委会投诉。对此,居委会立刻与相关单位进行协调,并在议事厅召开听证会,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党员等共同听取情况汇报,协商解决方案。最终企业拆除了10多个外机,只留下档案室和机房的空调,并在另外一个小区的墙上安装中央空调,这场扰民风波经自治议事厅的调解也化干戈为玉帛了。
遗憾:5个小巷总理“全军覆没”
说起这次“一号课题”提及的社工队伍建设,周传先连竖大拇指。“居委会条线干部难找,社工队伍流失率高,始终是个难题。现在有了队伍建设的保障,基层留才才有希望。”
周传先介绍说,2013年普陀区招募了50名应届毕业生进入居委会工作,长寿路街道分到了5名,安全里居委分到了一名。“那是个华政毕业的男孩子,叫胡哲明。来的时候满腔热情,不久赶上第六次经济普查,小伙子工作表现突出,被评到了上海市最美普查员。”当时,周传先还透露给他设定了居委会副书记的目标。坚持一年后,胡哲明还是走了。“为啥走?2200元一个月的工资,还看不到任何希望。”周传先说,街道招的5个小巷总理一年后“全军覆没”。
而如今的政策,让他看到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希望。如今居委会书记连任两年表现优秀的可以转入事业编制,其他的社工也能有职业晋升通道和“脱贫”的薪酬保证,有了这样的好消息,他相信来应聘的人才会更多。
希望:工作经费能按期落实
“一号课题”的另一亮点,是在居委会建立两项经费保障,一是工作经费,居委会工作经费每年不少于10万元。二是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
有钱自然能办更多的实事。问及10万元工作经费,周传先说居委会太需要这笔钱了。他表示,有了经费自然可以办更多实事,包括老旧办公设备的更新,居民区的建设等等。不过他也提出担忧,不知道经费是否真能按期落实。
优秀社区工作者可进入机关事业单位
“以人才开发的理念制定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度,使社区工作者成为一份受人尊重的体面职业,能拥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通道。实践证明,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尊重和善待’不仅能‘吸引人’,也能‘留住人’,有了归属感,责任感也大大增强。”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静安区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标准化考核、职业化运作”的实践路径,已建设起一支1000余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培育了重要力量。
个案:从社工做到居委会书记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华沁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周迎庆办公桌上的电话一直非常忙碌。此外,她还要时不时在微信和网站上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交流。这名1984年出生的“小巷总理”是全区最年轻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之一,此前,她一直是一名平凡的社工。
对于此次“一号课题”的出炉,周迎庆觉得“更有奔头了”。她表示,市委重视基层工作者的待遇和同工同酬,并为就业年龄段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必然会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政策: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
周迎庆是静安区千余名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分子,也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受益者之一。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静安区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开创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先河。
静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静安打造了一支契合静安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引才聚才效果明显。吸引了不少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人来到静安。
在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通道方面,静安区接下来仍有不少亮点和尝试。如探索在居民区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服务、文化建设、科学建设等专业化服务;修订社区工作者队伍规范化管理办法及其配套实施细则,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加强选任制和招聘制有效衔接;鼓励引导社工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