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锦波:投真情干实事 搭建沪藏两地“彩虹桥”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海拔4468米,户籍人口约5万人,面积8100平方公里,距离上海5000多公里。
2013年6月16日,作为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从未入藏的白锦波赶赴萨迦,对于援藏干部在3年里能做些什么事,心里有点“没底”。
两年后的同一天,身为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萨迦小组组长的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一只“进藏2周年纪念”裱花蛋糕,配文“历经考验,艰辛自知”。
面对记者,他坦言收获多多,首先通过与援藏干部们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集中力量做成几件大事;此外,他们还担当了联系上海和萨迦的桥梁和纽带,见证了沪藏两地的深厚情谊。
成功申报国家4A景区
作为雪域高原上的千年古城,萨迦县城围绕萨迦寺而建。萨迦寺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数千幅精美壁画,是知名的佛教重寺。此外,萨迦位于拉萨通往阿里珠峰大本营的必经之路,发展旅游可谓天时地利。
2013年,白锦波初到萨迦时,感觉当地旅游环境很不理想。“一眼望去,没有绿色,只是一片黄黄的土。”穿城而过的冲曲河,是萨迦的“天然中轴线”,可是河两边没有什么规整的路。萨迦寺虽然名气很大,但缺乏整体规划,配套差。
遵照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援藏工作基本思路,白锦波和其他7名上海援藏干部几经调研,确定了把萨迦寺一个景点扩展为一个景区的方案。为此,他们邀请上海同济规划院制定了萨迦县2014—2030年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在今年结题。
为改造萨迦县城的旅游环境,两年来白锦波和同事完成了“一条路”、“一个台”和“一座馆”的建设:冲曲河大道工程,投资2200万元,在河边建起大理石护栏,车行道宽9米,人行道宽3.5米,种树植绿,一跃成为旅游景观道;萨迦北寺游步道观景台项目,投资187万元,将萨迦北寺遗址、萨迦五祖白塔、仁青岗尼姑寺连成一线;萨迦纪事馆装修布展项目,投资200万元。此外,为满足游客吃、住、购、娱的需求,萨迦寺游客服务中心建成,银行、邮局、医务室等配套设施俱全,还专门建有展示萨迦当地特色工艺品(如唐卡、藏香、银器)的门店。
今年5月19日,萨迦景区成功申报国家4A景区。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来到萨迦后,白锦波等8名徐汇区援藏干部下乡调研,一周时间跑遍11个乡镇,发现有些孩子走路像小鸭子似地摇摇晃晃。原来,这是一种被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发育不良)”的骨科疾病,高海拔地区发病率较高,患儿超过1岁就要通过手术矫正,否则30多岁时就得拄双拐,落下终身残疾。在同批援藏干部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担任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杨晓东的建议下,先髋病患儿的筛选工作启动,截至2014年6月,日喀则地区共筛选出200多名病人,其中6成为8岁以下的儿童。
在白锦波、杨晓东、杨祺等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先髋病患者筛选医治项目成为上海卫生援藏的一个“重头戏”。2014年、2015年,上海市儿童基金会、上海市卫计委拿出近百万元资助该项目;2014年起,徐汇区青联也加入了这场爱心接力,与患儿进行“1+1结对”,结对的每个青联委员出4000元,用于患儿到上海做手术的往返交通费用及部分生活支出。截至今年6月,萨迦县已有18名(26人次)先髋病患儿到上海接受了矫治手术治疗。
两年多来,徐汇区援藏干部已完全融入了对口援藏工作。说到个人的收获和体会,白锦波强调有两点,一是“当地干部对我们蛮认可的”,一是“雪中送炭,关键要送到点子上”。如何才能急当地群众所急、发挥帮扶的最大效用呢?在他看来,援藏干部要切实发挥上海和对口援藏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援藏,在白锦波看来已成为今生最值得庆幸的一次挑战、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每年7月,萨迦才会慢慢变绿。最美的季节,就要到了。”他计划让读小学的儿子尽快来萨迦看看,感受这座古城越来越涌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