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白丽诗:在上海集中营亲历胜利 终于走出铁丝网[图]
原标题:“我终于可以走出铁丝网了”(附照片)
白丽诗向人们展示她母亲在抗战时期时所用过的日记本。袁婧摄
“我等待天堂,我们数着铁道上的每根枕木……我们决定去流浪,我们想走一场心路历程,顺着那条路途,我们回到家。”昨天,虹口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二楼展厅开幕,目前在沪的惟一经历过中国抗战和日军集中营生活的外国侨民、经典电影《太阳帝国》主角的原型——82岁的英国老太太白丽诗(BettyBarr)对着她捐赠的多件油画讲述着集中营中的故事。
自由的金色童年结束了
目前在上海的惟一经历过日军集中营生活的外国人——这是白丽诗最常被人贴上的标签,对于1943年至1945年那灰白基调的800多天,她丝毫没有回避,并用夹带着英文单词的中文笑着说了好几遍自己“福气好”——“我亲眼见证了许多历史。”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外籍教师。她还曾获颁上海市白玉兰奖、国家外专局荣誉证书,并在1996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授英帝国员佐勋章(MBE),以表彰她为增进中英两国人民友谊所做的贡献。
“战争慢慢开始,他们不能够容忍我们在这里自由活动,我们每个人拿到了一块袖章,每块袖章上都有数字,英国人的袖章,上面用B来表示,然后我记得我的号码是22/228,意味着我是第22批进入的,我是那批里的第228个。”
1943年4月10日,白丽诗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她十岁生日刚过了两天。按照日军要求,白丽诗一家必须立刻搬入龙华集中营,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中学所在地。早上七点半,三辆三轮车载走了白丽诗一家和全部可带走的家当,然后换乘大巴前往龙华集中营。
连洗澡都成为一种奢望
集中营不能拍照,因此,当时画画成了记录的手段,在展馆展柜内陈列着白丽诗捐献的描述集中营的不少画作。
白丽诗一家四口被安排在一间12×14英尺的朝北小屋,比白丽诗在家里自己的卧室还小。不过,大家还是感到庆幸,毕竟一家人还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至于那些单身的难友,就只能像沙丁鱼一样几十个人挤在一间长房间里。
进入集中营之后,首先要面对的考验是吃饭。刚开始,虽然远没有之前吃得好,但吃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食品按人定量供应,食堂定有食谱,但到了后来,随着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到1945年春,据白丽诗母亲日记记载,早餐一周四天只有一杯茶,另三天是一盎司麦糊;午餐是卷心菜汤和一个土豆;晚餐根本就没有。
除了食物短缺,缺少干净的水也是集中营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远在郊外,再加上人口多、水源少,集中营不得不从外面运水进来。开始时还可以有洗澡的水,但到了后来,连饮用水都非常紧张了,白丽诗的妈妈甚至把雨水都储存了起来,洗澡更成了一种奢侈的要求。人们要到一个特定的澡堂去,看门的女人会大喊一声:放水。当水流了也就一分钟后,她马上会喊“关水”,这时候大家刚刚往身上擦上肥皂,然后她又喊放水,大家赶紧把肥皂沫冲掉,然后水就被关上。这就是一次洗浴。
抗战胜利是最喜悦一天
白丽诗回忆,那时母亲感到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家里很少有音信过来,“我们被关在铁丝网里,连写信都只能遵循红十字会的那种信件格式,而每封信最多只能写25个字。当然所有信件都必须经过日本人的检查。”
白丽诗母亲在1945年8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中午时分,瑞士方面接管了集中营,这最终证实战争结束了。天亮了!熬出头了。下午七点,全体难友在室外露天作了感恩礼拜。在我家所在的F楼屋顶上,六面国旗迎风招展:美国、丹麦、英国、中国、比利时、苏联。难友们都涌到屋顶上欢聚,直到半夜。天是那样蓝!月亮是那样明亮——一切是那么好!白丽诗说,“我还记得,当时我走出前门,表示我终于可以走出铁丝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