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校外学堂 感受“奇妙中国文化”
原标题:博物馆有小讲解员“非遗”有小传人民乐有小乐迷校外学堂感受“奇妙中国文化”
东方网2月26日消息:18岁的潘克能和16岁的潘克俭,是一对美国兄弟。2006年,他们跟随来中国工作的爸爸妈妈,把家从旧金山搬到了上海。来这里10年,全家深深为“奇妙的中国文化”而着迷。
两年多前,兄弟俩慕名找到了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民乐二团团长、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曹建辉,哥哥学习琵琶,弟弟练习扬琴。《黄河》、《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悠扬动听的音乐之外,更吸引他们的,是每一首乐曲背后,曹老师为孩子们细心讲解的典故和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罗万象,学习、体验的课堂也丰富多彩——在上海,校园之外,处处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堂”。
博物馆里认识上下五千年
去年12月,崇明区向化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余思宇和3位同伴,给闵行区文来实验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上了一节特殊的民俗文化课——“小伙伴们,你们看到过崇明的大灶吗?崇明的灶文化源自何时?灶花里又蕴含着怎样的绘画技巧和民间故事?”
绘声绘色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崇明灶文化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一堂有趣而又充满历史韵味的乡土民俗课,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2011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馆开馆,一路之隔的向化小学学生们成为首批参观者。在这之后的6年间,博物馆变成了向化小学的“第二课堂”,这里形态各异的农家大灶、栩栩如生的灶花艺术,其中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特色,引得孩子们在这里钻研探究。之后,学校和博物馆携手创办了“我是小小讲解员”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讲解员。余思宇和同伴们,成了播种崇明传统文化的“小讲师”。
刚开学,虹口“指南针计划”青少年体验中心的课程安排再次遭遇“秒杀”。在这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基地里,共有“天工开物”中国古代创造发明展、“纸的文明”两个主题展馆和中国古代造纸印刷体验馆、中国古代陶瓷体验馆、中国古代染织体验馆、中国古代青铜体验馆和中国古代建筑体验馆五大体验馆。基地创办6年来,已经接待7万多人次中小学生和近4000人次亲子家庭参与实践体验。
此外,静安区组织陶艺班学员赴“瓷都”景德镇考察;虹口区将“民间游戏节”搬入邮政博物馆,把中国邮政的发展史巧妙地和民间游戏相结合;杨浦区组织民乐团学生观摩江南丝竹馆,探寻江南民间音乐的发源地;上海市教委、市文广局、市文教办、市校外联等部门发放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家庭护照”……沪上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发源地和各大民俗博物馆,都成了学生探索上下五千年,感悟中华文化魅力的丰富社会教育资源。
少年宫内非遗传承人授艺
今年开学,开鲁新村第一小学学生刘欢在开学典礼上,向全校的师生展示了他在寒假中的作品——15幅栩栩如生的金鸡剪纸。他的作品被印制在学校的童谣红卡上,分发给了在校的每个学生。
去年,爸爸带着刘欢在杨浦区少年宫的游园会上,第一次接触了剪纸艺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样经剪纸传承人郑树林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深深吸引着刘欢。此后,每个周六,刘欢都会和爸爸准时来到少年宫学习剪纸。一个学期后,刘欢的剪纸技艺已经非常了得,被师傅亲切地称为“小传人”。
两年前,杨浦区少年宫设立了民族工艺馆,邀请了剪纸、面塑、盘扣、棕榈叶编织和扎兔子灯5个“非遗”的传承人坐镇,每周六面向中小学生开设公益课堂。去年,5位非遗传承人共收了来自国内外的240位“徒弟”,培养了一批非遗项目小传人。杨浦区少年宫主任朱茹洁介绍:“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带着浓厚历史底蕴的民俗非遗项目,也有不少为传承而努力的民间艺人。我们开设这样的课堂,邀请传承人一同前来,并且为他们量身定做课程,就是为传统文化搭建平台,让这些瑰宝一代代得以传承。”
课堂就在身边,大师就在社区。在上海,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特色项目,借助传承人的口口相传和手把手教授,找到了一大批小传人:金山的“黑陶艺术”、“打莲湘”、“农民画”;南汇的“彩豆画”、“锣鼓书”;青浦的“秧歌”、“草编”;松江的“上海滩簧”;浦东的“龙狮”、“皮影”等,都在上海各区少年宫里,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课程。
除了这些非遗传承人,各方名师名家也都充实到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第一线,国家一级指挥、民乐指挥家夏飞云,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青年舞蹈家黄豆豆等,也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代言人。
音乐会让民乐走近更多孩子
1月底,上海民乐二团举行专场音乐会,来了100位特殊的听众——杨浦小学分校的孩子们,他们第一次聆听了充满韵味的传统民族音乐。
2015年,上海学生民乐联盟成立;去年,各个联盟单位在全市举行了10场专场音乐会,来自上海市高校、中小学不同年龄层次的1000余名学生参与演出。每一场演出都吸引许多中小学生前来欣赏,去年12月的徐汇区民乐专场音乐会,就有来自于徐汇中学、五十四中学、爱菊小学等学校的学生前来聆听。据统计,去年共有6000余名学生欣赏了民乐团队专场音乐会,接下来传统民乐曲目还将制作成光盘,走进更多的幼儿园。曹建辉说:“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首曲子,都蕴含着一个典故和历史故事。我们希望民乐能走近更多孩子,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国文化精髓。”
文教结合,让课堂变得更大。目前,本市已有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5家,市级57所以学校为载体的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传习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通过“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周边学校,联动一个社区”的制度,构建了校内外结合、教学实践、课外活动、研究示范、队伍传承“五位一体”的机制。
3年前,申城还开启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近14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包括京昆戏曲、中国书画、民歌、民舞、民乐、古诗词、陶艺、武术等传统项目在内的30余个公益性培训项目学习。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地单位和各所学校的内外联动,使得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并传扬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