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致敬逆行者!他们用责任担当诠释新时代“大医精诚”

07.05.2020  10:31

      这个春天,我们看到了平凡里的质朴力量。这份力量像小草一样顽强地在各个角落伸展,最后让绿染遍了原野山川。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上海市红十字会书写着很多这样的动人故事。时逢“5·8”世界红十字日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博爱申城,你我同行”系列图文专题,用故事触摸真挚感动,用温情传递大爱力量。

      第十四期,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个冬天里最可爱的逆行者——援鄂医疗队。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先后共有89家医院组成了9批次1649名医务人员驰援,他们分别进驻了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光谷医院等17家医院、28个病区。上海各医疗队不抛弃,不放弃,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他们用责任与担当诠释出新时代的“大医精诚”。

      “把空间留给防护用品,那里急缺!”

      大年初四,上海医疗队再次踏上支援武汉的征程,其中有一个身影,就是上海市红十字肺科医院结核科的刘一典副主任医师和徐静静护师。

      “从1月23日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我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后,我每天更加关注疫情,关注我们的同行,尤其是第一批战友在武汉一线的消息,作为一名感染科医师、一名共产党员,我随时准备上战场,面对严峻疫情,我们有信心战胜它。”刘一典坚定地表示。

      鼠年的第一天,处于待命状态的刘一典家里,已经忙碌开了:爱人在尽量往他的行李箱里塞吃的,而他一转身,又偷偷把食物换成了防护用品……他知道,前线病人危重,病情复杂,物资紧缺,他要多带点物资,支援战友们。忙忙碌碌中,匆匆塞了几口速冻水饺,这就算是过年了。看着爱人担忧的目光,他笑着劝解:“没事,吃的少带点,到时随便扒拉两口就能解决,把空间留给防护用品,那里急缺!”

      “我选择了医生这份工作,这就是我的责任。”他把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父母托付给他的爱人,前赴武汉奋战在金银潭医院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而徐静静拥有10年重症监护工作经验,曾担任胸外科监护室带教老师和肺移植术后护理骨干成员。她说:“只有保卫好祖国的大家庭,才能拥有温暖的小家庭”。6岁的女儿听到妈妈要去武汉,哭着喊着不让去,徐静静只能擦干眼泪骗女儿说,是去肺科医院工作,只是晚上不能回家而已。女儿亲手做了一个新年礼物“小吊兰”送给她,并叮嘱一定要带在身边。

      上海“验霸”医生张益辉在武汉被实名“举报”

      行医30年的张益辉今年52岁了,是上海市红十字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院党委委员、第一党支部书记、院工会副主席。他医术精湛,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就作出过重要贡献。这一次,他再一次主动向组织请战支援抗疫一线。

      1月28日,上海市红十字第四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组建完毕,张益辉担任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率领15名队员奔赴武汉。

      作为武汉三院17病区的负责人,张益辉带领了一支由上海和武汉医生组成的混合组,共同抢救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然而不久后,他却被同院的消化科护士长实名“举报”了!原来,“老大”张益辉上任的第一个举措竟然是把自己安排在了最危险的岗位:为所有新冠患者进行核酸检测的咽拭子操作,成了病区里名副其实的“验霸”!

      “因为采集部位在咽喉壁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采得准,我这个做了近30年的呼吸科老医生最有经验了,能够提高采集正确率,也能节约核酸检测试剂。”张益辉说。

      其实,病区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们都知道,张益辉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他们。要知道在检测咽拭子操作的时候,患者的飞沫容易喷出,是最危险的。

      病区里每天需要采集的患者数在10人次左右,最多的一天达到17人次。每次进隔离病房的四个小时,都要穿好防护服、戴两层口罩和护目镜,工作结束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张益辉坦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体力透支。工作很辛苦,但张益辉每完成一例测试心里总是暖暖的。

      病区的医护人员都说:“张主任是我们的榜样,有他在我们有了主心骨”。

      “雷神山”的苦辣酸咸甜

      2月17日凌晨,上海市红十字第七人民医院接到组建援鄂医疗队的通知。早上8点,由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等方面的骨干力量50人组成的队伍组建完毕。“此次任务情况紧急,作为队长,同时也作为新上任的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我将带领医疗队做好支援防控工作,全力打赢疫情阻击战,50人去,50人回!”副院长林研在当天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庄严承诺。

      队员们在出发前,都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把头发剪短。剪发时,爱美的姑娘们对师傅说:“剪得短点,这样去前线工作更方便,头发嘛,以后还会再长的。”
这些队员之中,有母亲刚刚大病痊愈的、有二胎宝宝才呱呱坠地的、有新婚三个月的、有儿子马上要中考的,所有的不舍都在18日凌晨接到电话以后放下了,背起行囊赴前线。

      初到雷神山,七院的46名队员与仁济医院26名队员共组医护团队、岗前培训、医疗排班、病区布置、院感防控。短短3天,共计有48床位的C4病区建了起来。

      每位医护进入负压病房(进舱),都要克服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护理组的姑娘们,沉重的装备、翻倍的工作量,使得她们中的不少人进舱后频频出现脱水、低血糖、偏头痛、失眠、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几位甚至直接吐在了口罩中。可是她们出舱后经过简短的休息,马上又换衣服进舱,再次开始繁重的护理工作。

      然而工作再艰苦,队员们永远都是把汗水擦干,工作上耐心尽责。一名严重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溃疡患者,医生们每天进舱清创换药,16天后肺炎治愈、皮肤感染好转出院。一名因得病焦虑不堪的患者,医生们接力与他聊天,线上线下心理疏导,结合中药治疗,12天后肺炎治愈出院。一名情绪暴躁的老爷爷,几次把护士的防护服扯破,甚至砸坏了病房的门锁、洗手池、防护窗,数次想要逃走。可是护士依旧用温柔和耐心与他沟通,抚慰他焦虑的心情,终于得到患者的理解及配合……

      “每天脱下防护服时,浑身湿透的汗水是咸咸的;每次视频及通话时,思念家人的泪水是咸咸的;可是正因为有这份咸咸的付出,才会收获下面的甜。”队员们在他们的《雷神山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白衣天使们用朴实坚毅的行动书写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大爱情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驱散着病毒的阴霾,带来了美好的战疫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