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少年的心灵去唤醒世界”

27.09.2017  18:39

            “用少年的心灵去唤醒世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在今年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寄语。十八大以来,该学院不断努力探索课堂、竞赛、社会实践和实际案例育人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城市和乡村、介入城市和乡村的改变,感知世界建筑设计的脉动并参与其中,其人才培养的探索行稳致远,步伐越走越坚实。
阅读城市,从人文关怀开始
            人才的成长需要引导、点拨和鞭策,这是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但如何引导、点拨?尤其是学霸云集的同济建筑类学科。
            《城市阅读》课就是要解码城市的DNA,让大学生领悟城市的气质,呵护城市的品质,8年来一直默默主讲《城市阅读》的伍江教授说。他还清楚地记得,8年前打算开设这门课时,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是说建筑规划的学生,课程繁重,画图纸更是常常不知不觉就到后半夜,基本没有时间来上这样一门文绉绉的软课程。伍江老师说,这是一批未来有机会介入城市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很可能是为城市的建筑续写故事。“写故事”的人先读蕴藏在梧桐密植、黄叶满街的街道里、弄堂中的故事,阅读城市里一栋栋楼房、民宅里的岁月春秋,他们的心中就会落下一颗颗人文的种子、一颗颗呵护城市文脉的种子,软功常常比技能更重要,它能保证同学们行稳致远。
            “最近,国家住建部公布了《2016年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示范名单》,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村庄规划名列其中”,最近的阅读课上,伍江老师介绍这个规划案例说,周俭老师带着他的研究生、本科生(“有的就坐在这个课堂里”)到这里反复踏勘、体会上海乡村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阅读的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根和底蕴”,因为那里有宋朝南渡时留下的故事,有召稼楼、有航运发达时的老街。
            “召稼楼就是一栋盛满了故事的楼”,伍江老师说。最近上海一栋老洋房被拆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买主对她的“故事”不够了解。如果这位90后知道邬达克,知道这是邬达克自立门户后的首个项目,知道邬达克对于上海的意义,作为留学生的她应该不会这样做了。伍江说:“打个比方,历史保护建筑就像文物一样,价值是公认的。试想,有哪个人会蠢到去毁坏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呢?毁坏的唯一动机就是,他压根不知道这是宝贝。
            ”伍江老师课堂上,一个又一个城市故事如溪流出涧,连绵欢快,他要用故事传播城市中附着在建筑上、散落在里巷里的城市文化,让同学们领会城市的精神和气质。
          《阅读城市》当然要走出去,于是学院的第二课堂更加景象万千。今年,他们走进了棚户区,因为从课堂上他们知道了修建是能够阅览的,街区是适合散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他们走进了虹口的张桥社区,踏勘建成环境。带队的李彦伯老师说,把大一学生带到社区,发动人类学精度查询,就是要让他们查询居民的起居,查询居民的日常行为,从中领会日子里隐含的居民延续老宅寿命的种种努力……而这些都是建筑系学生应该知道的。同学们还知道了,如果一位老翁有午睡的习惯,房子的光线设计就要特别考虑,且春夏秋冬各不同;他们还知道了在上海,路名带有“”“”“”“”,那表明这里从前有河道;知道了这儿的弄堂里,离别进入倒计时,居民们的温情在墙跟前、水龙头前,在洗洗涮涮、温言软语中流淌,原来社区有留恋、有亲情,有割舍不了的“乡愁”。
            “这里要拆迁了,你们还是别来了吧。”居委会的干部不忍心孩子们冒着酷暑天天在逼仄的巷子里穿梭,“不,要来的”,拐角的这个水池安排得好,利用率高,得有人管吧,一问果然有位阿婆是志愿者;这儿的老爷爷,早上要不要出去买菜,下午是否去锻炼,他腿脚利索吗,身体怎样?狭隘的街巷、共用的曝晒场、小憩的街角、拐弯处平米见方土里的几绺蒜苔、几棵辣椒番茄,同学们就这样感受城市。大家顶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撸起袖子,拿起了辊筒和刷子,刷白斑驳的墙,留下各自心爱的卡通画,瞬间萌萌哒的画面激活了旧墙,街面屋舍立刻斑斓鲜亮起来。
搭平台、邀伙伴,竞赛中学习成长
            好学生的培养当然不能照本宣科,那样的课会把年轻人上得索然无味,最后跑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建造节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业界的品牌了,办法是:本科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吹响新手建造集结号,全世界数十支队伍,数百名小伙伴闹猛扎堆地放飞想象翅膀,造出或规整、或匪夷所思的房子,共同的标准是10人左右在里面住上一晚,就合格。
            今年建造节已是第十一届,主题是“‘风语筑’塑料中空板建筑设计建造”,在6月中旬的星期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门前广场(其实是长长的走道)举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6级四个专业及同济土木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等学生代表队,总共35支参赛队;国内14支建筑院校一年级学生代表队参赛,来自美国、欧洲及亚洲建筑院校11支的队伍参赛,总共设计建造60余栋塑料中空板建筑。
          广场上、廊道里、中庭里,到处是操着不同语言的年轻人搭着雪白的“心中之房”,造型奇特自不多言;想象力也是纷纷爆棚,一只大白鹅样的白“颈子”,就称呼为“芝柏艺术中心”,菜篮子模样的筐筐就是“纸之拱”,还“”“圆筑”“虫洞”“羽巢”“卷起千堆雪”……这不,一位小女孩大约是被亲水廊道一样的镂空穹廊式建筑吸引了,拉着她的爸爸在暖暖灯光的映衬下行走在“房子”里,记者温暖得心中顿时有“人间真好”的感慨。
            这次比赛遇上大雨倾盆,风雨过去的第二天,同学们建造速度惊人,500余人你追我赶到下午基本完成比赛。“创新性连结、发挥材料的最大化同时减少材料的消耗量是我们所推崇的。”该学院张建龙教授表示。一年级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亲手去触摸材料,寻找塑形的可能性,揣摩空间与环境形态的对话关系,慢慢地练习下去他们就会找到建筑设计的“准头”;再者,建造的过程就是团队精神养成的好路径,配合好的组肯定效率高。
            不仅建造节,还有数字建造,学院同样独领风骚。今年6月24日,同济大学2017上海数字未来暑期学校开学,世界上建筑名校好多都来了,像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技术学院(ETH)、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南加州大学、欧洲研究生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还有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数字建造专家们,他们介绍建造与自动化、数字化物质设计、可视化VS物质化等等最新成果,开展包括数字设计与建造工作营、国际学术研讨会、工作营成果展、开放日参观交流以及系列讲座等活动,共同探讨新兴数控建造产业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位于文远楼里的数字建造实验室,各国同学们纷纷赞叹建筑艺术的曼妙与现代科技的发达。
            接着就是数字建造暑期工作营开始建造,来自海内外55所高校、建筑设计机构的146名学员,要在“图解思维与数字建造”的主题下,比拼数字建造的想象力、建造力、合作能力。
              8台机器人、2台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5台无人机、UWB室内定位设备、热成像仪和多台3D打印机的设备支持,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采用黏土、木材、尼龙、纸板等实现3D打印,给出建筑学、结构工程学、材料学的边界或融界,回答数字化背景下我们如何面对未来。最终,同济架设全球第一组3D打印步行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打印完成了拱石组件;有人探讨机器人缝合木材,木材被缝成了复杂的三维自由形状;还有的未来建筑师涉足时尚界,正在3D打印设计的服饰,看上去还挺巴黎的;还有超薄板材建造壳形建筑、AR(增强现实)风洞的可视化,夏令营的同学们暗暗较着劲儿,很拼地。
研究生培养,当然要在事情上磨
            到了研究生阶段,培养模式当然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培养,当然要在事情上磨”,该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导师的项目邀请同学们参与,练习中增长才干,那是师傅带徒弟;还有,有了实际项目,把他们放进更大的平台上历练,到赛场去奔跑同样重要。
            水滨往往是城市的门户,城市往往因水而生,因此码头、仓库、工厂就成了老城滨江的标配。但随着老城有机更新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水滨如何实现景观再生?今年,宝山吴淞口的更新就进入议程。
            为此,该院景观学系今年暑假邀请9个国家、24所国内外高校的36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设计夏令营”,请学生们提方案。来自哈佛大学景观系的纳尔逊(Nick Nelson)讲授游历中国的体会,介绍他心中的水滨环境设计之后,他提出了本次夏令营的目标:兼顾工程可行性与设计创意,为吴淞口滨水岸线复兴提供解决方案。
          10天里,同学们要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给出景观方案。8月16日,6组同学的设计主题分别为港口实验室、复合养殖、城市湿地原型、吴淞生态纽带等,表现惊奇、节奏、舒适、汇聚等创意理念。极具创意的设计方案和汇报方式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提问、点评和综合打分后最终决出名次。这些方案受到宝山区规土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融入吴淞口的复兴规划设计中去。
            实兵实战还有杭州钱江“生态社区城市设计”。背景是亚运会将在这一区域举行。暑假期间,来自7个国家、11所知名大学的近百名师生,通过基地踏勘、学术讲座、跨文化交流合作,聚焦9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汇报 

设计工作坊颁奖

          “这是生态社区设计的中期答辩”,策划这次亚运村国际工作营活动的孙彤宇教授介绍。仔细阅读,记者发现研究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充满张力和活力。他们有的充分挖掘基础设施的潜力,做足“”文章,重塑防洪堤,提高可达性,引入体育竞赛活动和市民活动,创造更具活力和特色的滨水空间;有的融汇景观和公共艺术,将河、湖、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和周边城市环境进行缝合和联系,同时提出钱江之窗、活力之舟、山水围廊等理念,艺术感满满;有的紧扣生态文明为线索,结合慢生活、慢交通,着力建构人的街区尺度;有的则为中央公园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设计思路,综合考虑不同体量的建筑物在公园中的分散、交通、河流、朝向、风向等作用,进行形体操作,通风顺水、藏真纳气是设计的要务;有的直接奔“微缩村落”而去,尺度、天际线、体量和功能,设计自然丰富的街区形态等。
            据悉,生态社区设计成果将用于优化杭州亚运会的整体环境。